备注:已完结
类型:喜剧电影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语言:法语
年代:未知
简介: 导演:让-吕克·戈达编剧:让-吕克·戈达尔主演:安妮·维亚泽姆斯基/让-皮埃尔·利奥德/茱莉叶·贝多类型:剧情/喜剧制片国家/地区:法国语言:法语上映日期:1967-08-30片长:96分钟/Argentina:99分钟又名:中国女IMDb链接:tt0061473中国姑娘的剧情简介······ 60年代下半期的某一天。巴黎某区。银行家的女儿维络尼卡在一位已同双亲外出度假的女友处借来的住宅里,召开“马列主义共产党”支部会议。房里堆放着一大批小红皮书,墙壁上醒目地挂着一些手写的毛泽东语录。在从北京传来的无线电广播声中,维洛尼卡宣布支部正式成立,并以“阿登-阿拉维亚”的命名,以纪念被法国共产党开除出党的这一同名小说的作者波尔·尼赞。支部成员包括青年演员吉罗姆、女佣人伊沃娜、画家基里洛夫和大学生亨利。维洛尼卡给支部规定的任务是“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正值此时,原先缺席的亨利走了进来。他血流满面,是在巴黎大学同法共党员们进行关于中国“文化大革命”的辩论时被打伤的。这使维洛尼卡更有理由宣布她的“路线”的正确性,即不仅不与法国共产党为伍,而且视其为主要敌人…… 导演戈达尔醉心于宣扬毛泽东主义,他的这部机敏的讽刺作品激怒了循规蹈矩的批评家。戈达尔当时的妻子AnneWiazemsky在片中饰演一个哲学系学生,她对校园里的四个毛主义小组成员很同情。他们的目标老是为外界因素所干扰,如招贴海报,红宝书,教条化的颂歌等,似乎总也弄不清自己政治信念的真正含义。他们也不能对实践活动给予任何一点思想上的支持。 戈达尔显然处处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尽管在描述他们的狂热时尽量向革命者的传统风格靠拢。 中国姑娘电影网友评论:< class="com">看的时候在莫名地想这部电影与一年之后五月风暴的关系(当然,那个不可说的十年的确对五月风暴的发生有影响)第一次看是在飞机上看,由于没有字幕,导致了清醒地时候如坐针毡,困倦的时候就更想睡觉这样的问题......然后在家里看完了第二遍,整部电影弥漫着一股革命理想主义的色彩,但是戈达尔不加节制的符号化意象的使用实在是让人厌烦,同时戈达尔JuicyMao语录不加批判的堆砌加剧了这个问题。而且实在是无法认同疙瘩这部电影想要灌输的极端激进甚至有些原教旨主义化的意识形态。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五月革命的一本书,其实Mai68的很多参与者,不讨论之后社会建树,至少在语言方面都是在撕毁文字,好一点用景观社会做语录,其余的基本上都在不加思考地用同义反复,让话语变成没有因果关系的定论,和斯大林主义下的划分异己本质相同。这部电影的虚伪性也是如此,似乎形式上满足了革命的炫目,而实质则是为了让人投向非逻辑的盲目定论。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戈达尔《中国姑娘》说诗歌和电影是社会主义的艺术,而我觉得诗歌和电影都是及其关注个体的艺术,但这并不矛盾,《共产党宣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但我的困惑,来自为了填补话语与现实的缝隙,那些置换的概念。( s:红黄蓝绿的配色莫名觉得好看)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无论何时何地,革命或斗争对于青年一代来说都格外重要,是塑造人格的必经之路,革命的缺失犹如一代人灵魂的破碎。失败的革命和不够完美的世界都不足以令我们就此沉默,比以卵击石更可怕的是慢性死亡。感觉戈达尔太想与众不同了,从而抛弃了许多更有效的表现手法。过渡之作。政治性太强,少了几分趣味。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意识形态太突出,红色是革命的象征。在那个当下,五月风暴很热烈,戈达尔很亢奋。颜色成为其影片中的象征符号,大段大段地涌现。然而最难忘的应该是这个开始就意味着结束,不幸的结束。无论这种政治导向是否正确,而感染是不用质疑的,我们用热情在做一件事,但当这份勇气过去时,留下的是无限的伤感。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他没有说“这群学生在胡闹”他说“我们的群众在浴血奋战。”毛泽东语录漫画照片还有红黄蓝,戈达尔的美学观点比政治观点还要明确。女主问那句你爱我吗?很想用陀的话答复她,我越是爱人类,就发现自己越无法爱你。越南那曲子太好听,嘲笑东欧能不能有点节制。黄毛衣蓝毛衣一样来一件。恩我还是有点左。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其实这一部里那些本来很经常让人出戏的戈达尔的标志性的跳接、乱配音乐已经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收敛,只是在前半段的小组学习段落配合了一些,以展示年轻学生关在屋子里就想搞革命的荒诞--但戈达尔不是取笑,是真的在思考左翼思想的未来可行性,这一切发生在68前夕就说明了很多。火车上的对谈很精彩 < class="com">戈达尔的先锋实验政治片,一堂庞杂的西方马列主义党课,表现法国学运期间左翼知识分子极左派学生战斗小组的生活与思想,触及政治狂热者的精神虚无和观念矛盾。影片内容涉及历史、政治、文化、艺术、戏剧和意识形态,大力宣扬毛泽东思想(人物形象符号化)。布莱希特间离、跳接、戏中戏(简单模拟)。 < class="com">喜剧片什么鬼。镶嵌有国旗的各色眼睛,犹如神经病一般的男主。女主似乎是戈达尔老婆;B站的字幕都是什么鬼,看的过程无聊,眼前全部充斥着好看的颜色与隐喻。划掉黑板名字和最后的从零开始有当代艺术之感。教育/68年五月风暴,布迪厄,预言家。封锁学校,停止上学,上山下乡吧。也是神了... < class="com">戈达尔的色彩论与政治观,红色的构图极具感染力。红眼睛的斯大林,满屏的毛主席语录,从马列主义到斯大林到修正主义到文革乃至越战的无产阶级专政必要性的探讨,完全看不出来戈达尔居然是一个纯正的赤色分子。可是封闭空间内的这几个年轻人和89年广场上的年轻人有什么区别。得好好学法语了。 < class="com">本来还想着就此围绕欧陆和英伦,经验论和唯理论,伏尔泰,卢梭,萨特,福柯来拐弯抹角的滥竽充数一下大革命的圣地。后来想了想,算了,因为至今我也搞不懂为什么那么浪漫的法国人能做出那么浪的五月革命。你们依然能在塞纳河左岸喝着咖啡的时候,我们却只能历史和现实不断端着“杯具”。 < class="com">戈达尔对左翼意识形态可行性的讨论以及中国模式在法国五月风暴前的积郁与爆发。从电影语言的角度戈达尔通过一系列固定水平的布镜及高速跳跃的剪辑效果烘托哲学说教下令人恐慌的不适感左翼派别间的论战本质上也是戈达尔本人对各种政治模式的不信任与反思。纪实性大于艺术性的电影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电影
主演:肖瓦娜·曼加诺 特伦斯·斯坦普 马西莫·吉洛提 安妮·维亚泽姆斯基 劳
导演: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语言:意大利语
年代:未知
简介: 一位访客(特伦斯·斯坦普TerenceStam 饰)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一个家庭的生活,虽然这个访客没有身份,没有历史,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但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被他诱惑为他癫狂。妻子(肖瓦娜·曼加诺SilvanaMangano饰),丈夫(马西莫·吉洛提MassimoGirotti饰),女儿(安妮·维亚泽姆斯基AnneWiazemsky饰),儿子(AndrésJoséCruzSoublette饰),女佣(劳拉·贝蒂LauraBetti饰),每一个人都臣服于访客所带来的灵魂与欲望的纠葛之中。&ems ;&ems ;访客离开后,丈夫放弃了经营多年的工厂,妻子开始于工人们寻欢作乐,女儿陷入了内心的顽疾之中,儿子开始探索艺术带来的奇迹与喜悦,女仆的身上则显露了神迹。一切都陷入了混乱,可是依旧没有人知道,这位神秘的访客到底是何方神圣…… 定理电影网友评论:< class="com">帕索里尼是目前我心中的唯一的天才导演!天主教对人精神与视线的塑造是什么样子,只有帕索里尼拍了出来,他的镜头给予观众以上帝视角。电影前半段我们看到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懦弱、欲望、压抑、空虚等等。他出现了,他安慰着每一个人,给予每个人发现自己的渠道与温暖。《圣经》中的天使已经不能形容他,因为他让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得到觉醒,而不是引导对上帝的皈依。电影后半段是释放真实自我的每个人,他们仍旧是不安与迷茫的。我个人觉得虽然如此,但如果没有他的出现,他们的生活就是行尸走肉般毫无意义。这则深刻的寓言,就是人类不断追问自我,打破思想束缚,然后再继续迷茫与追问的全部过程。这些追问,有培根的画作,有《圣经》中的诗句,有兰波的文字,有托尔斯泰的书写,将一直并永远陪伴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非常非常棒的Bourgeoisiemovie,《我是爱》偷师自此。前半段专注于勾起人的欲望,作为观众的我的心仿佛被强行撬开,被导演用透镜左探右看, assiveand assionate。以访客离开而转折点,资产阶级的向内坍塌才真正开始,虚假的秩序、虚假的生命开始被摧毁,精神支撑点被抽离,整个人/阶级就会轰然colla se,剩下一堆没有骨架支撑的华服。终于见识到了什么叫真正的镜头表现力!什么叫真正的表意!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帕索里尼简单又晦涩的寓言。以闯入者的肉体(性)开启对资本主义的剖析,以他的离去继续对资本主义的讽刺。父亲的病是家庭病因的象征,各种以裆部为中心的镜头强化性的概念。结尾父亲衣服一层层脱去象征着资本主义褪去假面(帕索里尼好共产主义啊)。但后半部太过吊诡削弱了寓言性,五个议题更是分散了应有的力量,让我对这部杰作并不是很喜欢。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这名拜访者是天使也是恶魔,他试图为陷入病态的一家子带来启示,离开时却使整个家庭分崩离析,最后只有女仆领悟了真谛,重建与神圣之物的关联,这或许是暗示颠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希望终归还是要从劳动人民身上寻找。影片充满了意象和符号,将民众的处境抽象化、诗化,但并不晦涩,有着激进而前卫的视觉艺术享受。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5½.影像迷离魅力永存,Pasolini于己心中自此占特殊微妙位置。晦涩的东西愈令人激发人的思考也更具价值,量子力学如此探求文明高峰的艺术亦然。(稍解读,众人全阶层与“男性”上主温存,性别阶级差异便不复存在,“洞悉”世界、存在位置本质,便走向毁灭与离开?)论阶层生活死亡,PPP可耶稣。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6/10。信差象征告知凡人上帝降临/离开的天使,贵妇看似平静满足又空虚寂寞,遭遇上帝的爱就脱衣躺下等待访客的神爱,当访客离开时现代文明丧失神的恩宠,丈夫放弃工厂前往充满物感的荒漠,儿子被画册所吸引在单人牢房一样的空间乱涂鸦,贵妇则注视神坛上的十字架、埋葬了耶稣圣子般的女仆后迈向光明。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帕导的思路真是异乎寻常,理解为由外力释放人类潜能的寓言。资产阶级生活之空虚急于寻求填补,借外来者解放性欲,又远不止于此。性解放映照出过去生活的荒废、自身的虚伪于填补物的拙劣可耻,选择沉沦,沉默抑或寻求另一个借口,选择回归兽性或追求神迹,定理终会让无限可能在千篇一律的生命中无处可逃 < class="com">对于这种深刻纯靠脑补的意识形态毫无兴趣,不过能早早就把电影拍得这么自然且忠于映画本质的作品真心要赞!毕竟一部脱离了喋喋不休和废话连篇的电影真心令人神清气爽!顺便说下每次看这些年代的电影,就真心感慨现在的服装全是人家几十年前就玩剩下的了 .s.每个小娃都好萌,还有小红帽呢 < class="com">懵逼了半小时后逐渐找到了脉络。神一般降临又离去的男人一直在读兰波还引了一句《地狱一季》;响着莫扎特安魂曲的卧室li他们读着《伊凡·伊里奇之死》(兰波和托尔斯泰就是逃离原本生活的象征啊...)。完全可以当讽刺剧来看,但最后赤身裸体的男人在沙漠里的嘶吼又是那么真实的痛苦。 < class="com">画面之美如此讨好我,可惜没看懂。但我可以揣测,帕索里尼可能是想表达原始的充满鬼怪之力的性欲、原欲、荒谬之幻想和疯狂之灵感(直觉)的重要作用,并以后现代主义式的逼近抽象的方式试图去重塑生活的表观。看的很爽,仿佛一种行为启示或者诗情的器皿。有点古典戏剧的预言神话的意思。 < class="com">9.8一出惊世骇俗,却又隐忍疏离的寓言故事。资产阶级家庭外的护栏与铁门将他们像囚犯一样囚禁其中,终于无名氏的闯入与匆匆离去迫使他们走出牢笼,却又使他们进一步跌入更加无底的深渊,仿佛寓意耶和华在创造万物之后便置人类于不管不顾,让其在一片虚无中挣扎。这片子太猛了…… < class="com">帕索里尼可能是我一辈子无法读懂的高度,作品与帕索里尼本人一样将宗教,社会体制的反思,象征主义,潜意识,死亡迷恋乃至意大利的纵欲主义极于一身,可能只有这个同时经历过性狂欢与法西斯的世界宗教中心才会塑造出这样的艺术,而帕索里尼将这种文化背景变成了自己的阴茎。
备注:已完结
类型:韩国电影
主演:皮埃尔·克里蒙地 让-皮埃尔·利奥德 阿尔贝托·廖内洛 乌戈·托尼亚齐
导演: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语言:意大利语
年代:未知
简介: Twodramaticstories.Inanundetermined ast,ayoungcannibal(whokilledhisownfather)iscondemnedtobetornto iecesbysomewildbeasts.Inthesecondstory,Julian,theyoungsonofa ost-warGermanindustrialist,isonthewaytoliedownwithhisfarm's igs,becausehedoesn'tlikehumanrelationshi s.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电影
主演:安妮·维亚泽姆斯基 WalterGreen FrançoisLafar
导演:罗伯特·布列松
语言:法语
年代:未知
简介: 主演:安妮·维亚泽姆斯基/WalterGreen/FrançoisLafarge/Phili eAsseli导演:罗伯特·布列松语言:法语地区:法国/瑞典编剧:罗伯特·布列松类型:剧情/犯罪上映时间:1966-05-25 别名:巴尔塔扎尔的遭遇/Balthazar用户标签:法国,布列松,法国电影,Robert_Bresson,罗伯特·布列松,RobertBresson,1960s,1966片长:95分钟imdb编号:tt0060138 电影史上极其异类的电影. 全片的主角竟是一头驴。透过驴的眼睛,冷冷地注视着这个世界。驴在不同人的手中被虐待、被贩卖,最终被杀,透露出来的却是同样的主题。 驴子巴特萨电影网友评论:< class="com">依旧是冷峻克制的镜头语言下,流露出一股灭世的情怀和神秘的宗教色彩。罗伯特布列松真的喜欢将美好的事物硬生生的摧毁他,但表现如此冷静和自然,却极具有悲剧的冲击力。通过动物跌宕起伏,受尽凌辱的一生,借以讽刺狼心狗肺的人性和物欲横流的社会。驴子在片中数次哀嚎,绝望的凝视,舞厅镜子的破碎,蜷缩在墙角的裸女,边境的枪声,倒在羊群中,配以哀怨的音调,笼罩着浓郁的泯灭气息。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99/100在神静默的目光下,人类是何其自私无耻可鄙可憎又可怜。“他无佳形美容我们看见他的时候也无美貌使我们羡慕他他被藐视被人厌弃多受痛苦常经忧患他被藐视好像被人掩面不看一样我们也不尊重他他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痛苦。”都灵之马与驴子巴特萨,他们所承受的所背负的从来都不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而是我们的苦难啊。怆然而涕下,本年度观影最佳。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史上最朴实无华的表演唯驴子巴特撒莫属。我驴哥不动声色冷眼旁观世间冷暖沧桑变化,不得不为之动容,它看见了人类的挣扎、孤独和无力感。布列松真的是极简主义狂魔,《扒手》《死囚越狱》《驴子巴特萨》尽管只看了这三部电影,还是能够感受到他对于修饰的极致的简化,当看完别的过度修饰的电影之后再来品味一下布列松,布列松果然是电影界的一股清流。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HK-CineFan-FG】舒伯特20号钢琴奏鸣曲D959-第二乐章忧伤。正如这配乐一样,全片充斥着无法解脱(也许死亡是一种个体的解脱,但是人性的恶与悲伤却会一直延续叠加)的忧伤。这种深切的“罪”以堕落,欺凌,辱骂等不同的形式发生在驴,少女,男孩所有人身上。看完之后心情抑郁,久久不能舒缓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8.5不是本是动物的驴被导演赋予人性(形象的“特权”),而是苦难面前众生平等。所以布列松其实是在拍一个“驴的世界”(可预知的是代入片中的任何人物,都是相似的悲剧)作为和驴一样的旁观者的我们有人性,才会代入动物视角。驴放大了观众对自己旁观者身份的联想,我们和驴一同,受的是沉默之苦和欲加之罪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看到现在应该是布列松最绝望的一部了。驴是最符合布列松“模特”理论的了,它只行动而不表演,让人看到它的“内质”。驴的指涉有许多理解;它旁观,也有所经历;男主简直是恶魔的化身,在他身上看不见一丝善良的痕迹;所有人物不是堕落就是宿命般毁灭。若驴是上帝,他定是不会救赎人类的,他已经放弃了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这部够大胆!依旧“快”,但和他的风格巅峰[死囚越狱]很不同——画外音的消失,不再“疯狂雕琢细节”;看的时候想到[海上花](其实没有那么极端,和HHH的[聂隐娘]更像),但布列松的顾虑比较多,用了多视角的叙述和煽情的音乐;与其说他不重视“表演”,不如说“表演”在这部电影里失败了 < class="com">充满了诗意。以驴子的洗礼开始,以驴子死亡回归上帝的羊群为终结。中间经历了那么多的变化。倔强的父亲、孤独的少女,寂寞的流浪少年、绝望的老者、现实的吝啬鬼,呆滞的眼神和接近机械式的动作,给影片添加了浓浓的忧伤气息。面包店老板娘对小混混的包容和怜爱、小姑娘的自杀都让人无比动容。 < class="com">208/和穆谢特的观感相差无几,皆是受压逼的无辜生命在喜怒不形于色间透露,然而这一次的主角换成驴子。形式高于故事情节的叙述,使之成为一种能够具有反思性的艺术,带着冷漠的美感与疏离。大师借一头驴的视角察众生方得以感受这人间悲苦,存在或虚无,美好且残忍。布列松依然很冷啊 < class="com">钢琴曲用的太好,这么一看薇亚泽姆斯基确实和卡里娜有些像了,都水灵,尤其是在几乎省去任何杂质,甚是接近神秘主义的叙事里,这些边角料都实为耀眼。接近布列松最“病态”的一部,这样一来不说话只做事的驴子就立意十足了,穷其一生死在羊群里,布列松的结尾总是要令人印象深刻。 < class="com">说驴子巴萨特与穆谢特是属异曲同工,格拉德和阿诺德的“恶”与扒手也无二异。这些生灵都有种“生来如此”的宿命感,不需要任何原因/刺激,也会自动去从善或者作恶。每个角色都在冷眼旁观,每个角色又都是被摆在舞台上(逃不脱),大概这种绝望的重量更坠得人心慌吧。 < class="com">罗伯特布列松极简主义的超常发挥,没有过程只有结果的特写,总是看的心里一震,透过驴子的眼睛看世界,既是旁观者又是主角的设定,年复一年的奔跑在劳累的山丘上,最后也是结束在这里,唯有死亡得到解脱,可在这部里并没有解脱出来,影像效果上也十分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