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电影
主演:吉特·尤斯兰德 托马斯·古勒斯塔德 托尔比约恩·哈尔 特赖因·威根 J
导演:JarandHerdal
语言:挪威语
年代:未知
简介: 核灾难发生之后,饥饿的一家人被一顿饭所诱惑,参与了一场由一家酒店举办的舞台剧,然而观众却开始渐渐消失不见。 < class="com">反派的动机让人很迷惑(长得有点像抖森)逻辑也不严谨就是一部强行设立背景卖亲情的片总体很无聊 < class="com">没看中文名,但看1/3的时候就猜到应该是食人的了。女主除了最后假戏真做外,其余时间智商感人。 < class="com">什么鬼啊……是想学饥饿站台么?问题是设定毫无逻辑而又解读不出任何意指。能把脑子先捋一下吗 < class="com">构思挺好的,但很多细节上,设计的很做作。而且结尾BOSS手下的反叛,有点莫名其妙。 < class="com">很博眼球的设定,可惜拍的乱七八糟,没有精心的恐怖桥段,只有声光电的堆砌 < class="com">父母天天嘴上说爱丽丝不要乱走,结果怎么都看不住,傻逼父母吧。 < class="com">在外饿死还是吃人肉活下去,这个世界只有二选一了,4.5分 < class="com">网飞烂片越来越多了。阵仗都是好的能这么无聊也是能耐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电影
主演:亨利特·斯蒂恩斯特鲁普 简·冈纳·勒伊斯 托尔比约恩·哈尔 Brynj
导演:达格·约翰·豪格鲁德
语言:其它
年代:未知
简介: 莱克(13岁)是工党一位著名政客的女儿,她意外地殴打了她的同学杰米,杰米是当地一位右翼政客的儿子。莱克声称杰米的死是一场意外,但没人相信她。学校校长丽芙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她违背自己的政治信仰,一直与杰米的父亲卡尔·埃里克保持着秘密关系。当他们不能再为他们的关系保密时,周围的环境会做出难以置信的反应。丽芙的哥哥安德斯是莱克和杰米的班主任。事故发生时,他本应在学校操场上,却因未能阻止事故的发生而深感内疚。就像水环绕着海底一样,我们将体验社区与事故和后果的关系。这是怎么发生的?之后又怎么可能继续生活呢?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电影
主演:朱丽安·摩尔 克里斯多弗·兰伯特 渡边谦 奥莱克·克鲁帕 塞巴斯蒂安·
导演:保罗·韦兹
语言:英语
年代:未知
简介: 南美一个不知名的国度,深夜的副总统官邸人声鼎沸,来自世界各地的权贵显要,正为日本富商细川克实的生日宴会齐聚一堂,全球极负盛名的女高音罗克珊,也应邀莅临献唱。这是个极其完美的夜晚——直到一群武装恐怖分子从冷气通风管侵入,将所有与会人士挟持为人质为止。这部扣人心弦的“恐怖片”,在罗克珊要求将乐谱送进官邸之后,开始出现细微变化。“狰狞”的恐怖分子和美妙的意大利歌剧、高雅的艺术和诡秘的政治、冰冷的武器和炽热的崇拜.权贵与贫民、东方富商与西方名伶……所有看似最不协调的音符和最不搭调的人物被搬上了同一舞台,演绎出一场轰轰烈烈的悲喜剧。回荡在舞台上空的,始终是罗克珊那令人渴望亲吻的歌喉,连同无孔不入的人性与爱情,让人们逐渐忘却自己仍然身处在一触即发的火山口,沦为她美声的俘虏…… 美声电影网友评论:< class="com">好在摩尔姨今年还有部口碑和评价都算不错的《GloriaBell》撑着,要拿这部当一年辛苦下来的银幕放映成果就有点捉襟见肘了。以为是像《跑调天后》一样的“美声”音乐展示,结果是像《逃离德黑兰》一般记录一次异国他乡的恐怖份子袭击事件,没有开金手指的大本前来救援这一群人就在这样的僵局里耗着,弹弹琴说说爱,在无数次循环的尴尬“美声”bgm中忘了彼此的立场而去亲吻拥抱,可咩姨和渡边谦居然有床戏我真的是老脸一红。导演玩密室气氛都没有毕格罗的《底特律》十分之一。无处安放的重心,最后好像有点打美利坚自己的脸,咩姨咱再也不美声唱法了赶紧咆哮吧。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交给好莱坞拍就猜得到是后殖民主义那套就抛去语言的问题不谈“敌我”双方之前感情增进的铺垫能删就删革命军一个名字都不给(结局就差看着摩尔痛哭流涕笑场了是不是)怀疑要不是AnnPatchett会骂人最后结局都得改成美国人去替人挨枪子呢/私人怨念极大是因为摩尔(当然也可能包括导演/编剧)把感情主线发生的原因解释为Fanaticism伤透粉丝心了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很多年前藤森治下的智利发生的人质劫持事件,当时只是看到新闻概况,并无详情。不知改编是否贴近真相,但有些细节还是很触动人心的。用现在的认识和理解看待,可能核心情节是不合常理的,但也许在当时,劫匪,被劫持者,想法就是那么简单,尚未开化的环境和未接受基础教育的人,腐败集权的统治,尚未互联互通的信息渠道,都是这出看似凄美但却是悲剧的成因。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一出荒诞舞台剧,南美一个动乱的小国家,日本富商准备在当地投资工厂,副总统在官邸设宴招待并请来富商最喜欢的歌剧女演唱家献唱,一群反叛军队伍闯进现场绑架大家,随着谈判僵持时间拖延,劫持者和被劫持者慢慢一起交流、吃饭,后来开始学习、相爱、唱歌、踢球,在大家都其乐融融的时候,政府军爆破进来杀光了革命军。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去不了斯德哥尔摩与家人团聚,至少可以让人质染上斯德哥尔摩症候群。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学唱歌咏叹生命当然也不是,当年的日本驻秘鲁大使馆被劫持事件血腥收场,现在摇身一变成为歌剧救地球的荒唐狗血剧,情感莫名其妙,革命拖泥带水,120天的惊心动魄,成为载歌载舞和平相处的游乐场,模仿歌唱家再神似又有何用呢? < class="com">我看也快下片了,可以開始罵了。還是那句話,導演這動作關於筆觸。原故事好的地方未必在於劇情設計,而是作者怎樣可以把事情說得動聽,且要說更豐富和深入的道理,這些和影像之間有微妙平衡,彼此也是流動的。這部片用最庸俗的視角去挖掘了一本小說,連遺憾都不算,你只會覺得沒辦法他就是拍不好了。 < class="com">好好的一堆卡司却拍出这种低质量的电影,编剧和导演的责任问题最大。人物之间的情感推进完全没有什么铺垫,几个主要人物想做啥有啥情感都是想来就来,100分钟的篇幅根本讲不好这个特殊的故事,拍成美剧说不定还能把故事说的自圆其说。总之心疼摩尔,演技在线就是被令人无语的剧本白白浪费了表演。 < class="com">为了摩尔阿姨和高贵冷艳的海报打开,看到redcross大叔进去谈判,就关于沟通语言选择的问题叨逼叨比了半天,直接看不下去。这么瘦弱的阿姨固然是吼不出浑厚的唱腔,然而完美的脸部,肩颈线条,以及平静而深邃的眼眸,本身的艺术审美价值就足够让人陶醉了。 < class="com">这影视版权付给AnnPatchett的是精神损失费吧,摩尔惊叫哭奔向情郎我笑场了…真的欣赏不来(American) eo le’sdivaFleming的嗓音,捉住把她嘘到再也不敢回斯卡拉的听众握个手!后面已经放弃计算我们茶会可爱多少倍 < class="com">所谓真实事件是96年驻秘鲁日本大使馆人质危机。编剧自以为很扣人心弦地添油加醋了一堆抓马精事件,结果套路和矫情得一逼。(你们觉得扯淡的地方基本都是编剧自己脑补的,不用想“居然是根据真事改编的了”,真事儿的精彩点明明在于各方政治军事势力博弈嘛 < class="com">对原小说的还原度百分之八十左右吧,印象中小说基调偏冷,场景比较虚幻,不过有些细节电影表现得挺丰富,比如那几个反政府武装里的少男少女,喜欢和日本小哥相好的小姑娘。当年看书的时候深深感叹,美国人比我想象的有品位多了,畅销书还能这样。9分吧 < class="com">6分,其实还是挺让人唏嘘的,至少绑匪不再是许多政片里的刻板印象,让他们有血有肉,不过各种爱恨情仇的故事就太狗血了,尤其是翻译和卡门那段,完全为了后续剧情硬编这段感情。不过本来也就是冲着摩尔和渡边谦看的,没想到俩人还凑在一起了。
备注:已完结
类型:恐怖电影
主演:托尔比约恩·哈尔 YlvaFuglerud 丽莎·卡勒希德 Mikke
导演:帕尔·奥耶
语言:挪威语
年代:未知
简介: 一辆油罐车在隧道内发生车祸,回家过圣诞的路人被困于隧道大火,山上暴风雪肆虐,急救人员奋力赶往事故隧道,展开救援行 < class="com">请乱扔塑料袋的人原地去世,请乱开远光灯的人原地去世,请疲劳驾驶的人,好吧疲劳驾驶的已经烧到灰都没有了 < class="com">只要快进掉催淚煽情情节,电影可以3.5星喜欢看灾难本身就值得看,打低分的人仅是吐糟它煽情而已. < class="com">太扯了,都知道可以开车进去,可以救出人,外面还是一堆人在看热闹,让里面救人的和被救的都自生自灭。 < class="com">9/6/2020@CCJP。中規中矩,基本上沒有什麼大場面的一部災難片,節奏上還ok < class="com">灾难来临之时,是自救还是救人?面对死神,逆流而上,救助他人的身影,让人敬佩。 < class="com">平铺直诉,转折也是板正,全是惯用套路。但是急救人员的牺牲精神总是令人致敬。 < class="com">浪费了题材,设定,演员。编剧和导演太……拍的挪威人如同智障……唉 < class="com">父女之间的剧情很感动,听说是现实改编来,希望以后不要再有憾事
备注:已完结
类型:恐怖电影
主演:托尔比约恩·哈尔 Mikkel Bratt Silset Per Eg
导演:帕尔·奥耶
语言:
年代:未知
简介:挪威是个拥有大量公路隧道的国家,但是由于隧道建设时缺少应急规划和救灾避难设施,隧道内的火灾往往是致命的。斯坦好不容易在圣诞节前一天请了假,打算与女儿和女伴一起渡个假,但伊莉斯却因为满心都是去世的母亲,跟斯坦大吵一架,坐上了去奥斯陆的长途大巴。可就在伊莉斯坐的大巴驶入隧道后不久,大巴前面行驶的油罐车出事故导致隧道里的交通都堵塞住了,恶劣的天气让所有救援都不能及时赶到。而后油罐车还短路爆炸了,滚烫的浓烟瞬间填满了隧道。伊莉斯带着大家自救,到隧道里的检修小屋里避难。斯坦开车冲进了浓烟去寻找自己的女儿。隧道里遍布大量窒息的死者,伊莉斯他们避难的小屋里也逐渐被烟雾填满,终于,斯坦出现并救了伊莉斯和几位幸存者。返程路上,救援中心通知斯坦有两位小女孩就困在他们附近,斯坦让女儿和幸存者先走,自己独自去寻找两个姑娘。小姑娘找到了,但把所有呼吸装备都给了别人的斯坦却撑不住失去了意识,恍惚中他发现女儿伊莉斯回来了,她帮斯坦通知了队友和女伴,所有人一起从浓烟和塌方中救出了快要窒息的斯坦。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电影
主演:托尔比约恩·哈尔 安德斯·丹尼尔森·李 OlaG.Furuseth J
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
语言:英语
年代:未知
简介: 在《挪威7·22爆炸枪击案》中,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电影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菲利普船长》《93航班》)讲述了挪威最致命的恐怖袭击之后发生的真实故事。2011年7月22日,一名极右翼极端分子在奥斯陆引爆了一枚汽车炸弹,随后在一个青少年领袖训练营发动大规模枪击,造成77人死亡。《挪威7·22爆炸枪击案》从一位幸存者的身体和情感历程视角描绘了这个国家的治愈与和解之路。 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提名)保罗·格林格拉斯 7月22日电影网友评论:< class="com">将一个涉及到政治暴力,武器管制,难民公民权,个人犯罪内驱力研究,极端思想,错误精神鉴定,挪威社会构造,极右意识形态,青少年PTSD康复和AndersBreivik在全媒直播的法庭开审上的肢体表达和言论,欧洲当时政治环境及社会面临的移民对欧洲造成伤害的事实,挪威的死刑制度等多重因素单一化表现为枪战猎杀主视角的还原与正义对抗邪恶的陈词滥调,篡改犯罪者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中上阶级受过高等教育为典型化单亲底层不良家庭,将AndersBreivik在岛上报警自首和警方交涉的细节抹除,及将挪威警方失误这一事实删除(讽刺的就在于封面上那架直升机是媒体的)挪威后来对此进行了调查和反省,犯罪纪录和悬疑类型片结和在一起想法最后以说服力低下的”和解”匆匆收场,一种「你看到的事实只是他让你看到的」单纬度电影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改编自小说《我们中的一人》和真实事件2011年7月22日发生在挪威的恐袭。1.-反映了国土安全问题是由已经发生了的教训来完善的。-犯人的成长与家庭、社会的问题。-人真的都很片面和先入为主。穿着警服的就一定是警察吗?不管发生了什么事,该有的理智还是要有的。我发现不管在哪个国家,一旦恐慌起来,就乱了分寸。-律师真的很不容易。本着职业精神来处理。一直压抑的愤怒并未爆发。实属难得。2.-台词-另类右翼、极右派,你想怎么叫我们都无所谓。我们对夺权、彻底改变社会这些事都非常认真。一个人的暴力行为是无法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的。-表现出软弱也不代表不坚强3难民问题。这个电影让我想起了今年波兰法律与公正党成员米尼克·塔钦斯基拒收非法穆斯林的事。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走得更远的《恐袭波士顿》。或者说,正是因为有“恐袭波士顿”的存在,才造就了“7月22日”。如今,整个世界都在向右急速转舵,而在此之前,我们其实都曾信仰过多元化,相信平等与自由的力量,然而所有的信仰在具体的实施中都不可能如其理论的那么美好,于是新的冲突与敌对的情绪产生了。这样的冲突和情绪会造就具体性的悲剧,但是却无法真正改变这个世界的进程和我们的信仰,真正改变世界和信仰的是我们对待它的方式。暴力宣泄永远是最简单却无用的。“恐袭波士顿”是对社会暴力宣泄的产物,“7月22日”是对“恐袭波士顿”暴力宣泄的产物,那接下来啦?我们继续对“7月22日”进行暴力宣泄吗?如果我们真的那么做了,我们就输了,就真的彻底放弃了多元化的信仰,这也正是凶手所希望的。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7/10真实感迫人,海边换弹夹射击那场戏看得心都抽紧了,事实上,北欧的新纳粹主义和种族份子一直都很猖獗,尤•奈斯博在书中十分精准地描绘了该类人士,这部片最大的贡献,是要反思中东难民潮之前,欧洲本土极右思潮为何会卷土重来?社会整体如何用法律武器+制度反思对业已来到的历史大震荡给予有力回应,还原事件,警告当下。“你是我的律师,你是例外”,没人能例外,这就是绿草的回答。安德森扮演恐怖分子形神具备,几次细微的狞笑都恰到好处,“我的手被某人破碎的头骨弄破了,怕感染”,这类尺寸拿捏非常到位,自私自大人渣的真实面目呼之欲出,看好明年奥斯卡提名。 < class="com">很重要的故事,感谢Greengrass把它拍得这么好看,这样会有更多人看到。袭击拍得凌厉,而对于各方人物的展现也算冷静客观,很快就用事件和人物抓住观众。看得太投入了,可怕,却又被吸引着继续。想塞的东西有点多,再加上为了展示光明的结尾,所以有一点点泄,很遗憾没有深挖根源,但就光事件和幸存者之路而言还是很有必要讲出来的。演员不错,原来对他印象不好的,略有改观。新纳粹太可怕了!因为是白人所以一般人觉得不可能是恐怖分子哦tm连证件都不看一下就放上岛去!吓cry!【新纳粹不是网络troll或“政见不同者”,人身威胁是真实存在的!】 < class="com">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极其冷静克制,波澜不惊地就把这么一个惨绝人寰的故事讲完了。从头到尾不试图催泪,这才是高贵之处。开头的恐怖袭击,干净利落,直面暴力,毫不拖泥带水,近乎残酷的程度。恐怖袭击过后,接下来的一系列问题才是影片重点。剧本明智地选择了四个角度:国家层面的首相如何应对,发起恐怖袭击的极右分子有何诉求,为恐怖分子辩护的律师如何彰显法治,以及经历恐怖袭击的受害者如何重新面对生活。四个角度,稳准狠,稍有凌乱,但依旧精确有效,把新纳粹、种族主义、极右分子这个放在当下越发显得敏感的话题处理得很好。 < class="com">最大的感触来自“真实事件改编”,无法想象有人竟会将枪口对准平民孩子们,但我却能体会到孩子们的恐惧、无助和不解,这将是他们一生难以摆脱的噩梦,也将让几百个家庭走上漫长的战后愈合之路。任何做出这种行为的人,绝不是为正义而战。超超超喜欢这种冷静表达的电影,节奏、配乐,一切都安排的非常好。电影里表达的信息非常之多,但丝毫不显杂乱,观众能看到政治的动荡,极右分子的猖獗,屠杀的真切,也能看到法律系统的完备,挪威人的理性与信心。7月22日,这个被淹没在平凡中的日子,我想我再也不能忘记。 < class="com">本以为这部电影是《谍影重重》《93航班》同类型,但最终导演呈现的作品和我预期完全不一样。虽然前30分钟还是熟悉的摇晃镜头拍摄,但导演标签式碎片剪辑看不到了。导演主要通过文戏来讲述故事,这也是《血腥星期日》之后格林格拉斯第一次尝试。情感上相当克制冷静,肯定有一部分观众会觉得枯燥。但不能否认这是一部好作品,本以为这部能进入今年个人十佳,但预期和结果不同,本来就冲着格林格拉斯碎片剪辑和纪实镜头去的,但省略了前者,很失望。 < class="com">真是事件,拍的非常克制,非常有力量。看到了一个点很有意思,当一个人的人生出现重大问题时,一走了之、一死了之的都是软弱的行为。而真正的勇敢是活下去,而且永远尝试与问题斗争。在这件事情上,挪威人、总统、维斯表现的无比勇敢。这是故事中最让人动容的部分。还有就是这次战争对于挪威、挪威人都造成了无法磨灭的创伤。维斯也是,在这一点上造成了巧妙的对位。我对于这段历史从没了解过,但也从维斯的经历中获得了共情。导演很厉害。 < class="com">依然是绿草导演擅长的纪实风,当年的恐怖事件只剩下微薄印象,特意查了资料才发现电影真的如此精准还原当年的新闻画面。第一人称般的手持纪录镜头,冷静克制未加渲染,前30分钟真的看得让人不寒而栗。以幸存者身心修复的艰辛历程切入,也揭示恐怖分子的审判过程,尽可能完整展现事件各方,虽然片长较长但很有必要。尤其是在当下环境,这个事件更不能忘,而且太需要拍出来,敬佩绿草导演的勇气,推荐! < class="com">很显然,绿草地的用意并非深挖恐袭背后的矛盾症因(基于话题的沉重和复杂性),而更多是出于事件还原和询唤公众的目的。这部半纪实半剧情的影片置于时下政治语境中,无疑具有强烈的互动指向性(以躯体和心灵复健暗喻救赎之道),至于后半部分任务,很难说他做到了几成,在手持镜头与凌厉剪切营造的浸入感锐减后,平面化的双线交织让一切都呈现得有些索然无味,降格为电视电影感满溢的劫后重生实录。 < class="com">影片和格林格拉斯自己的《血腥星期天》很像,唯一的区别这次放大了幸存者如何艰难并勇敢地面对和重新开始,开头的枪击事件的冷静还原还是保持了格林格拉斯的一贯水准,后枪击时期的戏有些拖沓并有过于煽情之嫌,全片如果缩短到两个小时说不定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理解格林格拉斯无法驾驭和指导演员讲挪威语,但人物讲英语的确有点儿怪,幸好讲得不算生硬,不至于毁了全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