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已完结
类型:科幻电影
主演:杨祐宁 张榕容 李铭忠 陈以文 王净 林哲熹 赵逸岚 梁正群
导演:萧力修
语言:汉语普通话
年代:未知
简介: 《代号193》中将某人意识透过实验阶段的科技上传给另一人的“意识上传”,是寻找答案的关键。因角色可以进入大脑意识推动故事发展,萧力修修改剧本时研究大量心理学、多重人格的资料,并厘清片中“意识上传”的逻辑与叙事方法。 电影里不同人的意识被上传到杨祐宁的身体里,因此他得扮演不同人的样貌。萧力修解释,“这比一个角色扮演多重人格分裂更复杂,因为还得要了解他接收到的意识来自怎样性格的人,让观众知道他已变成另一个角色。” 女主角张榕容扮演个性坚强的脑科学博士,并有一个7岁的小孩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电影
导演:乔梁
语言:汉语普通话 闽南语
年代:未知
简介: 天青,一个违反禁令、被怀疑跑路的大陆渔工。吴念念,一个刚失去爱人、靠出卖色相为工作的槟榔西施。在基隆的破落街头,两个被世界抛弃的人相遇相知,在对方的身上拼命寻求慰藉。在这一夜,两个孤独的灵魂,走入彼此的心……基隆电影网友评论:< class="com">时隔好几年的评论诶,回想起当时看这部片子的时候还是初二吧好像,也就是那个时候开始,我的qq资料的归属地,变成了那个连着好几年直到现在也没有变的基隆。基隆,我真的好想去,或许是为了爱情,为了理想之中的一点浪漫。这应该是我看的第一部文艺片吧,感慨了良久,那种感觉诶,现在回想起来依旧是莫名的真实,也依旧是说不清楚是什么样子的感觉诶,可能是我还是涉世未深,遇到的人与物与事终究还是少的。特别想说,评分才六点多,确实有点惊讶,因为至少对我来说,对那个初中二年级的我来说,这个片子确实是可以让我欣喜很久,回想很久。依稀记得电影最后的一个镜头,男主站在船上,赶来的女主远望(如果没有记错的话),真的是让我不舒服了好久,就是特别的,也不知道怎么形容才好,就是特别的感慨好了。基隆,一个因为一部片子爱上的地方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被困基隆的船员无法忍受寂寞,他只想仔细打量这座往返无数次的滨海城市,失去志朋的槟榔妹与大陆渔工不期而遇,夜市、KTV、大黄鸭却无法安抚两颗寂寞的心,同为社会边缘族群的陈天青与吴念念的浪漫邂逅不会有结局,天涯沦落的辛酸无人知晓,当船舶驶离港口,平淡中带着感伤,我无比期待着他们的重逢。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有点儿小意外,电影频道的尺度让我有点儿小意外,算作是进步吧,掌声鼓励一下。音乐就这么赤果果的抄,真的大丈夫???时间充裕的话,其实应该再花点儿时间雕琢下人物,虽然还是可以看出是花心思在做,还不够好。个别对手戏是亮点,其中的台词也很舒服。给自制剧一点儿时间,它会给你个出其不意。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你反正什么都没有了?为何不留下来?]始终无法摆脱的还是自我认知对自己的束缚。逃脱不掉的自卑与脆弱,苟且与妥协。最后还是会被现实拖拽的踉踉跄跄。[我渺小的如尘埃一般,如何抗衡这压迫我难以喘息的现实?我只能离开,什么也带不走,什么也没办法带走!]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住了四五年的基隆,感謝編導的溫柔,很棒很棒的情節流動,音效很基隆,人物因為低調的現實取景而提升,成為說不出的憂鬱,基隆的憂鬱.編導很懂得基隆的調性情懷,女主的烈性子與內斂矛盾融合,正是基隆人特質,最後,聽過太多故事了,弟弟妹妹乖,別哭!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比香港和大陆拍的主流爱情片好了不知多少!不是一堆主角,仅有两个人,但男女主都很饱满,不会很刻意。不像主流爱情片那么作,那么莫名其妙就爱上,动不动就闹分手。从人物到场景,总之细腻,虽然只是很简单的两个人,一天。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小场景、小人物。刻画小人物的电影也可以拍得很深刻,但是这部电影的情境构建,以及节奏控制只是及格或者多些。最后的冲突也没有想像中的大,感觉人物的内心并没有被很好的表现出来。但还是不少对话是不错的,给三星吧。 < class="com">用地域差异和政治认同来讲边缘人群的交心故事,虽然故事很不切实际,但拍的平淡而不做作,充满了忧伤和温情。技法尚可,比较讨巧。很好的题材,却是一般的叙事技巧处理,制作上还是略粗糙。 < class="com">一个屌丝歪歪片,装暖男扮深沉泡到了岛上的一个槟榔妹。槟榔妹真是一个红辣椒,没办法,从事的职业使她不得不练就一副自我保护的性格。还是脱了假发后好看,剧尾时站在港口的身姿好美。 < class="com">喜欢结局,两个人貌似都没有改变的结局。但是有的地方表演假、声音处理不合适、开头基隆港口的2个镜头有点繁琐,我觉得一个即可。制作上还是略粗糙。另外,乔梁老师好有范儿!! < class="com">带着淡淡的忧伤看完了这个故事,很喜欢这种叙事的节奏,有点像岩井俊二的电影。结局吴念念站在码头上看着渔船慢慢开走的镜头,世界那么大,却找不到容得下这两个人的地方。 < class="com">一部小成本影片,看完感觉挺惊艳的,比我想象中的好。一个大陆渔工和一个台湾槟榔妹,两个社会边缘人在一天内发生的故事,本来很简单但又拍得很饱满,挺值得一看。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电影
主演:陈湘琪 王柏森 邓安宁 李芹 王维明 倪淑君 陈以文 金燕玲 金士杰
导演:杨德昌
语言:汉语普通话 闽南话
年代:未知
简介: Birdy(王也明)、Molly(倪淑君)、琪琪(陈湘琪)、小明(王维明)四个大学同学毕业后做着不同的工作,表面光鲜程度虽有异,都有身份转变(由学生到社会人)时期的尴尬。而这其中最难做人的,是夹在好友Molly与男友小明之间的琪琪,她只能暗自努力,以期好友、男友的事业与生活能有所改观,三人的关系能有所改善,却得到双方的误会。 Molly的姐夫(阎鸿亚)在认定生活就是由若干玩笑构成的排列组合后,开始转身面向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然而他自认重获精神家园之时,却收获了同琪琪一样的无奈——两人被认定不过是演技好的实力派而已。人生的荒谬与悖论就此呈现,表演只有迎合了旁观者(观众)的心里,才会被认定为“真实可信”。 第4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杨德昌 第31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提名) 第31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最佳导演(提名)杨德昌 独立时代电影网友评论:< class="com">杨德昌的电影才是真的充满希望,他的真实是用生活的点滴拼凑而成的。他告诉我们两件事:1真善美存在2真善美可以存活。尽管灰暗的色调等一切都在暗示灰败的社会生活和人性,可是世界其实并没有那么糟糕。鸡毛蒜皮的苦闷才是真的苦闷,大多数人只是空虚麻木的利益机器,但人终究是人,表演还是会输给真情,人在情感面前真的非常脆弱啊。社会存在的其中一个前提就是,当大多数人是同一个答案,那么那个答案就是公认的正确答案;当大多数人是同一个样子,那么那个样子就称之为所谓正常。我并不觉得这个机制有什么错,因为只要是社会存在、运转,它就得是这个样子。可是还好,包容带给我们真正的希望。这个社会机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灵活的。我讨厌人,也欣赏人。我们残忍自私,虚荣伪善,我们跳不出谎言的牢笼,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渴望爱与希望。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群像题材的交互式结构同样需要人物与冲突两项建材,杨德昌加了一个顶盖,修的很大,以至于斗拱和梁柱的构成都嫌小了。人物方面,德昌使用了最简单的办法——找到角色所象征的“总结果”来完成人物刻画:电视、书籍两者不同思维所生产的结果;或艺术家,实业家的身份地位差异。以引申的价值观来构成戏剧性冲突,达成以偏概全之效。冲突方面,人物外部压力不存在客观的主事件轴,而是由其他角色的内部压力通过零散、有意识的转化结果。杨德昌为自己创造了完美的表达空间,依靠辩证性的对白填补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导致导演肆意地在宏观的母体上进行探究,难免用力有着说教痕迹。归根结底,我认为杨德昌以人物来构成叙事,而非叙事塑造人物。所为“事”并非商业电影追求的情节结构,而导演自身的作者表达。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过于真实过于直白复杂混乱的人物关系如同台北那个时代的社会一样主台词来分段有点意思因为内容很碎各个角色串联发生的一些琐事话很多还有重复出现《麻将》里的台词“你连自己要什么都不知道”“你爱不爱我”....虽然台词令人思考但未免过于依赖和单调感觉导演像是对这个社会在呐喊用这么多说教台词以获得社会上人的反思/活在这世界上人本就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被大众认可而定义因为真假难辨即便你诚实世人也会认为你装模作样所以其实真理并不只有一个也没有什么定义战胜虚伪只要诚实的活下去/注意力大部分全在满满的台词上画面和构图印象深一点的只记得光影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龙应台在1999年的文章《狂飙八0》中(后作为《野火集》三十周年纪念版序言)写到,“……但是波普一直强调的传统文化——是民主制度落实可行的传统文化,在台湾的历史环境里非但不是一个可以补充民主制度的力量,反而是一个必须克服的障碍。”她同样也写到,“九0年代看起来平庸而安静,可人心惶惶不安,首先就闹不清敌人究竟是谁。”然后,她说:“民意可能恶质化称一种多数的、平庸者的暴力,限制个人的发展……个人要从民意的强大束缚中解放出来,要向民意的平庸统治争取不同流俗的权利。”我认为,这几句话,是对《独立时代》的最佳注脚。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杨德昌很善于描绘一个时代的众生相。一方面反映时代整体情绪,在人前的伪装、表演、算计或摆出笑脸应付,人后却又破碎、痛苦、孤独、无助以及不被理解。每个人都这样拖着一个残破的自我,却又要像孔夫子在世一样对别人喋喋不休地说教。另一方面又细致立体地刻画了一众角色,每个角色都能典型地代表时代里的一个细分人群,导演即分别讽刺了这些人的虚伪、空洞、荒唐,又似乎对他们报以了一丝怜悯。最尖锐的是,在这一众典型角色里,你总能找到自己的嘴脸……一部堪比《一一》的好片子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很明确的讨论了文化产业兴起在台湾的发展状况。主题也蛮深入,人情事故中的中国伦理哲学鞭辟入里。但是后期的探讨在我看来是近乎偏激的,用很密集的台词来堆砌儒者的困惑论似乎不能引发有逻辑的思考。关于人性的思考。外表忠厚,刚正不阿的小明,可能遇到可乘之机也会不那么鲜明去选择立场。小明的父亲四处逢源,也有爆发的恐怖瞬间。一向说服自己只要用心的去做人,做事,不考虑别人看法就是对的,也会在一个瞬间绷不住落泪,做人还是比较难的。可以说比较致郁的片子惹。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为什么更喜欢杨德昌的这部电影,因为真实,通透,不做作,自己也置身其中。看起来整天笑嘻嘻的琪琪,被所有人认为有城府,而不是真的单纯。社会的问题是什么,不信任。琪琪真的单纯善良,可又有谁相信呢。所有人都在装,都在表演。不装的话,就是傻子,只能被别人骗。杨德昌刻画的太深刻了,一针见血。人生最容易逃避责任的办法就是装得跟别人一样;被冤枉是中国为会做人的付出的一个代价。 < class="com">杨德昌真的很懂得如何把一段错综复杂的关系里的所有人都串联起来。影片太犀利太通透了,“感情是一种廉价的借口,装的比真的还像”,影片中讲的社会人情世故、两性关系不只适合台湾,更适合整个华人地区。从学校走向社会,面对突然的角色转变,如何在做自己和向社会妥协之间平衡/选择,以及要怎样与他人相处,是每个人都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 class="com">一,片子里也说了,'好好生活想这么多干什么'。二,我们跳过上一句才有下文。怎么为人处事,或者怎么保持自我,又或者怎么夹在其中而保持平衡。片子站在上帝的视角,把人与人之间的孤独和虚假剖给大家看,然后留下怎么选怎么做这个难题给观众自己思考。三,结局是好的,至少有人醒悟和放手。 < class="com">剧本太好了。初看觉得有文艺腔,越看越发觉我们就是这样说话的,火候真好,一点不过。赤裸裸,幽暗,《金瓶梅》的味道。好多可怜人啊。剥皮抽筋似的解刨中国的人和社会,但并不局限于此,其实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就这部电影里的人来看,两岸的人虽略有不同,但都是地道中国人,统一有望。 < class="com">至此杨导的作品全部看完说实话我也不怕被喷我很少会有对某个导演的作品基本无感的虽然我能感受到杨导所做的那些剖析一针见血的刺破社会的假面同时又自嘲可是我真的无感虽然在观影过程中会被其中某些场景台词人物所触碰到但是真的我的情绪完全没有被撩拨起来待有机会再重新观看一遍吧 < class="com">那个艺术家太浮夸了,melly也有点。每个人说“小波”都好像不会发bo这个音。只有小明和琪琪算正常人。直到分手的那一刻才能轻松的心平气和地交流。如果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一个安全感,那谁会多一个安全感出来呐?最终的最终,还是要和自己和解。整部剧的演技感觉都怪怪的。
备注:已完结
类型:喜剧电影
主演:桂纶镁 杨祐宁 张少怀 李李仁 金士杰 林志儒 陈以文 张立东 王自强
导演:张耀升
语言:汉语普通话,闽南话
年代:未知
简介: 钱钰盈(桂纶镁饰)的丈夫郑子汉(杨祐宁饰)在腿部截肢手术后不幸离世,钱钰盈想拿回丈夫被截肢的腿,却被医院百般刁难、互踢皮球,于是一场异想天开的“夺腿计划”就此展开!她缠着外科医生要求帮忙,跑到一般人从未见过的医院地下室,在一包包检体中寻找丈夫的腿,甚至找上内勤人员监控医院合作车辆的GPS,闹到医院院长都来关切… 而这段充满黑色幽默的寻腿旅程中,也勾起钱钰盈与郑子汉从相识、相爱到相互亏欠的过往回忆。郑子汉对美丽的国标舞者钱钰盈一见钟情,在照相馆朋友约翰(张少怀饰)的牵线之下成为她的舞伴,两人坠入爱河、步入婚姻,是人人称羡的神仙眷侣。但郑子汉一心想要赚大钱让妻子过美好日子,却让两人的感情逼入绝境,最终形同陌路,没想到两颗心再次靠近时却是在医院里将面临生离死别的时候
备注:已完结
类型:恐怖电影
语言:粤语,汉语普通话
年代:未知
简介: 故事灵感为2016年轰动台台港的荃湾灰窰角街工厦水泥藏尸案 荃湾灰窰角街工厦水泥藏尸案死者是28岁男子张万里,疑因上门追债遭四名年轻人杀害,事后尸体藏在自製水泥棺内,案发于2016年4月4日,张疑到DAN6案发单位向租客追债后便告失踪,4月6日张的女友人报案寻人,警方列失踪人口处理。港岛总区失踪人口调查组根据张失踪前最后通话纪录,发现他曾与案发单位的男租客联络,按地址锁定目标,到大厦翻看监视器画面,发现张失踪当日曾与男租客及一名男子乘升降机上楼进入单位,之后便未有再出现;其后不时有其他人出入单位,更有人搬来水泥,警方尝试联络男租客无果。至4月29日,警方进入单位后,终揭发水泥藏尸案,死者亦证实是张万里。 警方追查案件后,相信其中四名涉案男女逃往台湾,他们在当地逗留一个月后,案件轰动两地,也是香港回归后,首次涉及两地执法及引渡条例的案件。四名年轻人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