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电影
主演:内详
导演:皮尔乔·汗卡萨罗
语言:芬兰语
年代:未知
简介: 主演导演:皮尔乔·汗卡萨罗语言:芬兰语地区:芬兰/丹麦/瑞典编剧:皮尔乔·汗卡萨罗/PirkkoSaisio类型:剧情上映时间:2013-11-01 别名:ConcreteNight用户标签:芬兰,黑白,2013,芬兰电影,剧情,瑞典,芬蘭,丹麦片长:96分钟imdb编号:tt2405182 《水泥之夜》讲述了赫尔辛基贫民社区一单亲家庭一天的故事。14岁少年西门敏感迷惘,其母亲有心理问题需要服药不能独处,其哥哥因为贩毒被抓一天后要进监牢。这特别的一天始于西门梦见自己乘坐的火车脱轨沉入水底,河水四面涌入,无处逃生…… 《水泥之夜》首映于2013年多伦多电影节大师单元,在2014年芬兰胡西学院奖获得最佳影片、导演等6项奖。今年67岁的女导演皮尔乔·汗卡萨罗拍摄了大量纪录片,比如《三个忧郁的房间》,最近的两部剧情片《吞火人(1998)》《水泥之夜》都改编自PirkkoSaisio的小说。 水泥之夜电影网友评论:< class="com">这竟然还是申奥片的说…评论课让写这个的评论也真是苦差事啊> < class="com">梦境的不连贯叙述,用语言和图像来直接表现无意识心理。黑白的处理和故事的讲述方式都很贴近但是更喜欢后者,表现力度有所欠缺。对人类灭绝的讨论在贯穿电影始终的同时也让电影的哲思有了根据,是有反情节的特点。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黑白片挺护眼,14岁少年的臆想与现实的重叠,反思存在主义论爱与罪的多重考问,最后还是敌不过心灵得问责,结局不错,画面构图都挺费心,内容过于松散,看着挺迷幻,节奏推进有些出戏,电影7分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ʕ•̫͡•ʕ*̫͡*ʕ•͓͡•ʔ-̫͡-ʕ•̫͡•ʔ*̫͡*ʔ-̫͡-ʔ,有关灵魂救赎,无悬念的五星,结尾震撼,整个人被什么撞了一下的感觉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学院派电影,在手法理论上无可攻击,甚至在感情上也能摩擦出共鸣。不过导演功力无法超越自身对教科书的依赖,导出了一部似曾相识的作品。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黑暗、阴冷、潮湿的空间,宿命、隐喻、绝望的氛围,主题不明、情节混乱,只留下一个与“SinCity”同色调的阴暗世界。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黑白钢筋系电影watervsconcrete以此来投射少年内心的困惑惶恐?反正看的有点累总体感官性没有Ida好 < class="com">影片里的光影处理简直令人膜拜。(话说我怎么就是喜欢这种沉闷压抑的影片呢?!或许是老了......) < class="com">我能够理解对希望的渴望和恐惧,正如我能够理解感觉不到希望的灵魂 < class="com">竟然是申奥片?!!我只能说不愧是北欧....(申到才怪:) < class="com">在crossingeuro e电影节看了此片展映,挺实验的 < class="com">有种透不过气的感觉,人物和环境被压制到最后,结局加分。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电影
主演:PirkkoSaisio
导演:皮尔乔·汗卡萨罗
语言:俄语 阿拉伯语 车臣
年代:未知
简介: 主演:PirkkoSaisi导演:皮尔乔·汗卡萨罗语言:俄语/阿拉伯语/车臣语地区:芬兰/丹麦/德国/瑞典编剧:皮尔乔·汗卡萨罗类型:纪录片/战争上映时间:2004-10-08 别名:精神抑郁症/Les3chambresdelamélancolie/The3RoomsofMelancholia用户标签:纪录片,芬兰,战争,三个忧郁的房间,芬兰电影,2004,欧洲,Pirjo_Honkasalo片长:106分钟/Argentina:106分钟(MardelPlataFilmFestival)imdb编号:tt0424272 岁月无声,天地不仁,战地小孩见的只是一张苦脸。芬兰电影悍将韩嘉莎露深入连记者也禁足的车俄战场,瞄准了俄罗斯孤岛军校、车臣首府破房子、战地临时孤儿院,三地小孩背负战争的仇与恨,灵魂体都受伤了。军校十岁小诗人的理想其实不是杀敌,而是做普希金;曾遭俄兵在车臣强暴、十二岁的阿斯朗不认自己是俄罗斯人。时而凌厉的黑白影像,时而挽歌般的长镜头,在一片薄雾宠罩下,仿似人类探索看不见的未来,以为美丽却只找著丑恶。塔可夫斯基与安斯罗普洛斯的灵光乍现,威尼斯影展连夺三奖,全年最佳纪录片之一。 三个忧郁的房间电影网友评论:< class="com">#SIFF2018#6.19和平????惭愧于历史知识的不足,没能更快进入影片的世界。到场才知道有见面会,导演所说,不可作假见证害人。第三段穆斯林仪式的不清不楚,不知是否与导演基督教的出发点有关。被用仇恨喂养的孩子,被夺走美梦的孩子,看似走向敌对其实殊途同归的孩子。严寒,荒芜,绵延。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战争与儿童,散文式的纪录片。对白很少,旁白也只是注释,大段压抑的背景音乐。大量长时间的面部特写和空镜头,近乎凝视的拍摄方式,颇有安折罗普洛斯的感觉——这些刻意的留白一点也不多余,这是留给观众们沉思的时间和空间。映后有个简短的见面会,导演谈到了十诫中的“不可做假证来反对你的邻居”。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SIFF2018#6.19和平??惭愧于历史知识的不足,没能更快进入影片的世界。到场才知道有见面会,导演所说,不可作假见证害人。第三段穆斯林仪式的不清不楚,不知是否与导演基督教的出发点有关。被用仇恨喂养的孩子,被夺走美梦的孩子,看似走向敌对其实殊途同归的孩子。严寒,荒芜,绵延。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YVR-que】摄影和配乐极佳,风格氛围非常适合主题。跳过战争的起因和缘由,通过两方孩子的视角遭遇来体现战争的残酷。但第三部分的宗教救赎和记忆的不消逝有些画蛇添足,力度泄了下来。虽然题材限制,但是第二部分的手法会不会遭遇是否人性的抨击呀…而这种风格的纪录片,难免也做不到客观…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SIFF2018#今年唯一一部盲狙的影片。三段故事,侧面反映车臣战争带来的创伤;以前只看过血淋淋的巷战,没看过之后的断壁残垣,每一个弹孔都在控诉;镜头语言使人很难放下纪录片这个类型去看待,不想接受他们这么残酷的童年;大量的面部特写镜头,空洞而又天真的眼睛,猜不透他们的心思。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和平致郁系纪录片。1号房间:在这些战地小孩清澈的眼神中,看到了无望、呆滞,非常心痛。其中一个小孩想做诗人,我流泪。他们接受军事化训练,沦为“齿轮”。2号房间:到处是断壁残垣,硝烟弥漫生灵涂炭。3号房间:孩子过早承受了不该承受的,流着泪祷告,真的有点看不下去很沉重!(猛吸咖啡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拍得好不如题材选得好,这种散文式的拍摄方式实在难以接受(即使导演热爱伯格曼也好)大量的特写镜头配上不合气氛的bgm实在很难让人融入电影当中,威尼斯三连奖作品大概也能知道这个电影节是什么风格为主了,不希望今年的金爵奖是这部影片…我们的金爵奖应该有自己的特色【siff和平影都】 < class="com">#抱着想重新听芬兰语的心态看的还是很惊喜的大段大段的长镜头和定格镜头很朦胧很喜欢那些对眼神刻画的镜头即使是稚嫩的眼神也仿佛看到很远很远之外……一分的不足是给自己打的对很多历史和地域的细节认识不清以致于看不懂有点可惜但是摄影师和导演可能也不需要我们来懂叭 < class="com">典型的西方主旋律题材,没人不知道战争是什么样的,如果可以避免的话谁也不希望打仗,本身就是屁股决定脑袋的问题。可能是因为镜头拍摄不易本身比较珍贵吧,但是实在看得让人昏昏欲睡,最后一段讲到绿绿的时候实在是忍不了了,让你爱当圣母,十几年后轮到自己的时候还站着说话不腰疼吗? < class="com">很喜欢导演的视角,非常温柔,非常有爱,用了很多长焦来拍特写,拍小孩子的耳朵、眼睛、手、脚,美得忘记是纪录片,特别是一号房间,然后被军校里偷偷瞄镜头的小孩戳破,会心一笑。用了很多镜头在拍唤醒小孩起床,他们不得不提早醒来面对世界的残酷,突然炮弹的声音让人心里狠狠一抖。 < class="com">影像风格的力量是巨大的,风格和声音的形式意义甚至超过了“纪录”本身见证现实的意义。究竟“纪录”本身的见证力是方法论本体,还是影像和声音“形式”本身即是方法论,要保持两者之间的平衡,或使形式在一个可见证的边界范围内有意义,本身就是困难的罢。2018上影节观过。 < class="com">独特的纪录风格、细腻的关系与情感,这是一部立意新颖、公正严谨的纪录片。它分成三段,longing、breathing和remembering,纪录了三个忧郁房间,以车俄战争中的儿童点滴反映战争的深远影响。真是个无解的命题,战争让这里失去了生活、选择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