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已完结
类型:纪录片
主演:叶开 周国平 郭初阳 钱理群 李玉龙 蔡朝阳 童蓓蓓 何易 邓康延 陈
导演:邓康延
语言:汉语普通话
年代:未知
简介: 2013年9月9日至9月13日,十集电视纪录片《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将在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大视野》首播(1-5集),播出时间为周一到周五每晚20:00。本片由深圳越众影视公司、深圳市越众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制作出品,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凤凰卫视首播之后,本片随后将登陆中国教育电视台、重庆卫视等电视频道。具体播出安排: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大视野》9月9日(周一)晚20:00《重回人的语文》9月10日(周二)晚20:00《天梯》9月11日(周三)晚20:00《守望乡村》9月12日(周四)晚20:00《大学大学》9月13日(周五)晚20:00《公民》第二天下午16:30重播第一集:《重回人的语文》什么是语文?它不该是枯燥得让人想烧掉的课本,也不是考卷上的标准答案。语文是语言背后的思想和灵魂,它教会人如何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然而,今天的语文课,质量已经岌岌可危——在上海,《收获》杂志主编叶开发现,女儿正在成为垃圾教材和病态课堂的受害者,他奋笔疾书,决心以一己之力《对抗语文》;在江浙,20多位一线教师自动集结,他们致力于给小学语文课本“挑错”、“找茬”,并自觉探索“现代公民理念下的语文教育”;在民间,学者们回到民国,向老课本汲取言语的力量和人性之美……种种努力,都是为了恢复语文的本义——人的语文。第二集:《寻找马小平老师》2012年1月16日,深圳中学语文教师马小平因患脑癌去世,北大教授钱理群惋叹:马小平是他所识教师中“最具世界眼光”、“可以称得上教育家的人”;同年,官方组织的“寻找最美乡村女教师”活动在央视高调飘红,与此同时,由民间发起的“寻找活着的马小平”却在教育界引发了更深刻的感动。有评论说,“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寻找,耐人寻味”;马小平是谁?一个普通中学教师如何燃烧生命,照亮了他的人文讲堂?摄制组依次走过湘潭、东莞和深圳,学生、同事、朋友、女儿……众人动情的讲述中,马小平的形象渐次丰满,我们最终发现,他,正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师者。马小平走了,“活着的马小平们”正在走来,他们将带着我们的孩子找回人的尊严,找回教育的尊严……第三集:《呵护童年》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华德福,一种源自德国的教育,一种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没有作业,没有考试,它是学园、花园、菜园和家园,它“呵护孩子完整的童年”。九月,开学的季节,陪伴两个被体制教育折磨得疲惫不堪的孩子,杭州独立教师郭初阳走进成都华德福学校,为期一周的“试读”和“陪读”,孩子们将体验主流教育之外的另一种童年;而郭初阳,这个现行教育体制的质疑者,将为我们解读华德福教育的种种细节,并探寻它与主流教育接轨的可能性。孩子们是否会选择华德福?家长的选择又会是什么?无论结局如何,“还孩子一个美好童年”的命题,已经无可回避。第四集:《天梯》一代一代的中国人笃信:知识改变命运。然而今天,寒门子弟藉以改换门庭的那道阶梯,正在发出断裂的声音——他们,是5800万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弟;他们,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800万山乡孩子;在垄断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超级小学、超级中学的大门外,他们逐年流失,转而出现在田间地头,或者打工者拥挤的列车上;他们,是游走在城市边缘的蚁族群落,空有一张大学文凭,却既无力“拼爹”,又没能掌握起码的谋生技能……究竟是什么,让寒门学子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狭窄?国家的转型在加剧,而个体命运的转型,却似乎陷入了停顿。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已成为中国社会不能承受之殇……第五集:《守望乡村》乡村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改变乡村落后的基础教育,恢复乡村文化生态,需要民间力量具体而微、坚韧不拔的长期介入——在晏阳初的故乡,立人乡村图书馆在一所普通的乡镇中学扎下根来;在陶行知的故里,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向农家子弟敞开怀抱……他们不约而同地践行着陶行知、晏阳初们的信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眼下,他们能够改变的,或许只是一个孩子,一所学校,一个乡村;但是,他们不约而同地相信,欲温暖世界,必先擦亮一根火柴。守望乡村,让穷孩子也能仰望星空。第六集:《大学大学》英国教育家怀德海说:在中学阶段,学生应该伏案学习;在大学,他该站起来,四面张望。2005年,诗人王小妮以一名大学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在那些年轻的面孔上,她读到的是困惑、迷茫、贫乏、冷漠……12年的应试教育把他们压成了扁平状,他们缺乏常识、自私、现实,对周围世界漠不关心;严峻的就业形势压抑了他们的梦想,他们无力“站立”,更谈不上“四面张望”……刘道玉、钱理群、陈丹青、张鸣、周孝政、熊丙奇……大学里的智识之士纷纷诉说体制之痛:官本位、学术腐败、钱权横行……,积习与流弊的漩涡中,人文精神消失殆尽。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大学?!第七集:《在路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樱花盛开的武汉大学,最早释放出中国高教变革的积极信号——学分制、双学位、贷学金……一系列闪动着人文、人性光辉的改革举措,让刘道玉赢得了“武大的蔡元培”的美誉;时隔20年,在举步维艰的泥潭中,中国高教改革的探索者再次出发了——2012年9月,修成正果的南方科技大学正式开学了——当理想遭遇现实,朱清时,这个理想主义的校长能否将他领军的“去行政化”改革进行到底?被打上“试验”标签的莘莘学子们,如何开始他们全然不同的大学生活?珠海联合国际学院,一所潜水七年的“内地与香港合办大学”近日浮出水面,许嘉璐评价说:“UIC已经跃升为清华、北大级的大学”;校长负责制、教授治校、全英文教学、浸会大学的文凭……“洋大学”的冲击波,能否对内地高校产生“鲇鱼效应,”倒逼国内的高校体制改革?第八集:《课堂风暴》没有讲台,老师“靠边站”,学生三五成群簇拥在黑板前,边写边讨论,教室门洞开,参观者络绎不绝——偏居鲁西南乡村的杜郎口中学,一度因教学质量太差险些关门,如今却以独特的“学生自主课堂”闻名教育界。专家评论说:“杜郎口模式”是课堂模式的革命性变革,是素质教育的希望之路;质疑的声音说:杜郎口并未摆脱“应试”的窠臼。在民间,“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宣称要“点燃思想的课堂”,在各自的教室里,一线教师们掀起了一场不同于杜郎口的学习的革命;体制并非铁板一块,或许,此起彼伏的课堂风暴,将为中国教育吹出一片明朗的天空。第九集:《在家上学》面对教育的现实困境,有人迎战,有人妥协,有人则选择逃离。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无需去学校,客厅是他们的教室,父母是他们的老师,他们自主安排时间和课程,他们中的大部分,不打算参加国家统一的中考和高考;而在现代版的私塾,“中西合璧”的教育正在打造着另一批孩子,私塾的开创者,多半是“在家上学”的成功者,他们认为,他们的成功可以复制。支持者说:在家上学有利于个性培养;反对者说:孩子需要朋友,独自在家无法实现“社会化”;有关部门说:在家上学违反教育法;教育专家说:社会应让在家上学合法化……无论如何,在民间,形形色色的新教育正在生长。它们的未来,或许远比我们所能理解的更丰富,更深远……第十集:《公民》美国现代公共教育运动之父霍拉斯曼说:建共和国易,造就共和国公民难;有识之士指出: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在西方主流社会,公民课程已经运行了几百年;在中国,1949年之后,公民教育戛然而止。2012年,在深圳,央校校长李庆明突然被“下课”,他在央校的公民教育实践,吸引了舆论的眼球,也让他备受争议;在南京,律师崔武走进校园,以一只苹果为道具,向小学生们诠释“公民”的内涵;在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吴恒利用互联网,一次一次向公众演绎着“公民责任”的空间……公民教育,何时堂而皇之地走进中国的中小学校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电影
主演:阿白 刘洋 萧寒 王悦 高洋 王冠 宋巍 周云蓬 邵小毛 张羿凡 卡恩
语言:汉语东北话
年代:未知
简介: 主演:阿白/刘洋/萧寒/王悦/高洋/王冠/宋巍/周云蓬/邵小毛/张羿凡/卡恩/关欣/吴京桐/星子/王泮/郑郑/秀秀/吴娇/公熊/那危/小寒/大文/散装/萝卜/刘枪枪/方文/小尾巴/小滴/妖孽/苏遇/李欣/杨小V/程小挑/胡小艮/江小鱼/沈军/小小白/张允子/陈铁导演:张允子/程小挑/陈铁元语言:汉语东北话地区:中国大陆编剧:张允子/程小挑/杨小V/胡小艮/陈铁元/潘建安类型:纪录片上映时间:2011-03-19/2011-06-01(网络首映) 别名:MARK用户标签:纪录片,独立电影,青春,关于梦想…,沈阳,中国,2011,纪录片。独立电影片长:108分钟/118分钟(完整版)imdb编号: 马克是英文MARK标记的意思正像海报一样纹身是一种标记是刺入真皮以下越剥开越清晰正如我们曾经的梦想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曾经的梦想 你总得为喜欢的东西付出点代价,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年龄,都要有那股劲儿,为了理想,向前冲。 本片以采访为形式,以理想为主线,耗时9个月,15名剧组成员,40余位受访者,100多个小时的采访素材,108分钟成片,让大家感受沈阳部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 《马克》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记录受访者,第二部分是记录主创者和后续各地放映现场,以两种视角来诠释《马克》。 . 导演组张允子程小挑陈铁元 策划组张允子程小挑杨小V胡小艮陈铁元潘建安 摄像组程小挑杨小V 后期组杨小V胡小艮 音乐组捣蛋鬼乐队黄蕊YAMO 摄影组江小鱼 剧务组茅列前徐桐姜轶晶仔 字幕组李欣张允子茅列前军山 制片人程小挑 出品人沈军 创制方赤程传媒 . 超过30个放映城市超过70个放映机构百余场现场放映 计划十年后的2021年发布《马克2》 马克电影网友评论:< class="com">从2010.7到2011.4制作出了这部正片只有短短75分钟的纪录片,内容均是访问,而受访对象是那些有理想,正在做,还相信并且会一直有梦想在前的人。“马克”本身就是一种记录,而一个人最好的记录者是他自己,年龄是一个不间断走着的东西,那些青春做过梦的人都肯定带着骄傲的资本,不会担心事后是否懊悔。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片中大部分成人的理想很文艺:出书、办杂志、玩摇滚……最后接受采访的幼儿园小朋友的理想,不是不切实际,如想成为奥特曼,就是特别实际;如当医生、做交警……无论导演想要暗示什么,我倒觉得玩摇滚和当医生都是理想。不能说,一帮没钱的人追求有钱人玩的文艺,才算理想~看这片子主要还是冲着周云蓬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梦想是有保质期的~能够理想来生活是我的理想~现在年轻人的理想和现实没有关系~我对死亡极端的恐惧,歇斯底里,但我还有梦想,梦想让我平静下来去继续生活。。。这是一群让我感觉和我一样的人,在有些人眼里,我们被当做幼稚,无法理解。其实很简单的,我要我的生活,我要我的自由。。。八零后的我们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我觉得「梦想」等于百分之三十的叛逆百分之三十的不顾一切百分之三十的坚持百分之十的运气看到这些为自己的梦想坚持执着努力的人们真的很感动生活的不易和青春的转瞬即逝在荷尔蒙还没完全退散之前给自己的生命刻画上自己喜欢的印记想要的成就即便失败了至少我们努力过日后想来也是美丽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有理想的人没有钱,而有钱的人没有理想,每个学校都有富二代,开着好车,开着奔驰,宝马,保时捷来上学,他们这辈子也不知道什么是理想,因为他们想得到的都能得到,往往就是咱们这群人,就是这种兜里没几个钱瞎寻思这种人,往往能憋半天放出来个屁,说一句话,我要办本杂志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客观的说摄像和后期意外地好,就是在受访者采访过程里切到城市百态的那些镜头,不像一般大学生拍的微电影那样死板,挺有诚意的,应该是琢磨了挺久的吧。大鱼酒吧那老板挺中肯的回家的时候想去那看看本人!【看到了友邻(ノ≧∀≦)ノ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记得当年看待业青年哭了个稀里哗啦,然后休学在家一年尽管啥也没干。这片儿就比较麻木,人都很可爱,但硬伤太多。别人用大把的光阴完成的作品,我只能在看完以后卑劣的窝在电脑边上吐个槽,如此看来还是我比较无能。 < class="com">理想这词从小到大都在说,越长大这词越显严重,我老想问嬉皮这类人,现在他们回想起嬉皮岁月,是在理想中的快乐深刻一点,还是理想破灭的痛苦深刻一点?这片子对我最大的作用,就是很高兴知道还有那么多理想青年吧 < class="com">现实生活不是中国好声音:“听你的声音是个有故事的人”“说说你的梦想”…梦想横行的年代贩卖情怀是最大的毒药从纪录片角度来说拼凑碎片段落全部口说无凭难免牵强矫情了10年到15年咱们都成长了吗 < class="com">看他们走在路上会让我想起自己曾经有过的那段日子刚刚开始工作的那段日子白色母板上跳出的一行行简单的字是关于理想现在我们学会了用漂亮的母板加上眼花缭乱的technique跳出来的是shit < class="com">感觉不太好,没什么处理手法,都是人物访谈的堆叠。可能是我对文艺青年的理想之类的审美疲劳了。为什么一说理想就要去采访搞乐队搞报刊的,商业理想就不值得说说?全片就周云蓬那部分能看。 < class="com">并不是拿个摄像机找几个人随便问几个问题剪到一起就能称作纪录片的,制作的还没马桶台的"你姓福吗"精致有趣.唯一感兴趣的周云蓬和邵小毛的镜头,看完之后也不感兴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