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电影
主演:和凤鸣
导演:王兵
语言:汉语普通话
年代:未知
简介: 导演:王主演:和凤鸣类型:纪录片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上映日期:2007-05-18片长:184分钟IMDb链接:tt1032880 这是导演王兵的第二个纪录长片。影片主要通过主人公和凤鸣的叙述,记录了中国从20世纪四十年代末到90年代一个个体经历的漫长而悲惨的经历。 1949年新中国成立,17岁的和凤鸣积极地投入到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她与丈夫一起在某省的日报社做新闻记者工作。1957年中国共产党发起反右倾斗争运动,她的丈夫在某省日报发表了三篇文章后被打成右派。她受到丈夫的牵连也被打成右派。 在长达几个月的批斗中,她忍受不了其他人对她的折磨几次自杀未成。晚上她回到家里,丈夫抱着她,眼泪第一次掉在她的肩上。这天晚上爱情的花朵开放在备受迫害、活着比死了更难的她们两个人的心里。 1958年4月,和凤鸣和丈夫分别被强制送往中国西部的两个劳教农场劳动改造思想。她在农场的两年半时间里,经历了超负荷的体力劳动、饥饿、死亡以及人格上的摧残。1960年,她接到了父亲的一封信,得知自己丈夫的生命危在旦夕,她想尽一切办法找到一些吃的,冒着大雪赶到她丈夫劳动的农场,然而,她的丈夫已经被饿死了。 纪录片《和凤鸣》剧照在以后的20年里,和凤鸣头戴右派帽子,带着年幼的两个孩子苟且偷生地活着,直至1979年被平反,1991年她重返自己丈夫死去的劳教农场,希望能找到丈夫的坟堆,然而最终她没有找到。 晚年的和凤鸣不畏惧周围的压力,用笔和泪水将自己痛苦的生活记录下来。 本片2007年在日本山形市举行的“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荣获国际竞赛单元大奖。 和凤鸣电影网友评论:< class="com">不觉得有多好。其一,对于那段历史有了解,看过相关文字性作品的观众,观看此片时的新鲜感是缺失的。当然,对于不清楚那段往事的年轻观众,也许仍有震撼;其二,这种从头至尾口述历史的形式,作为影视作品,手法上论是很单调的;其三,受历史大环境所限,这终究是个体制内人士被体制惩罚的“故”事,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这一身份的人的遭遇,其普遍性终有限。不厚道得说,这种少数人所受到的打击从某种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因为你懂得这种制度毕竟要立少数人为靶,而让大多数吃瓜群众紧密得团结起来。所以,此类事件的深一些的探讨或是挖掘,无论当时还是现在,一直局限在小众范围,也不难理解。有时会想,艰难时事下的困苦,总是事后才能体味到,普罗大众是渺小的,卑微得伏于水底,即便水面上波涛汹涌,却也并不能感同身受。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和老辈聊过去,他们最深的记忆是“反右”和“三年自然灾害”。这是种巨大的惊愕,“引蛇出洞”“人定胜天”的组合拳把近百年来的“人祸”推到顶点。极权是把锉刀,锉去肉刺而金属棱角分明。夹边沟生存环境尚不如“古拉格”,反“兼听”不以自证为手段,消灭声音倒是非常利索(副统帅如继任,赤柬悲剧一定会上演)。形式即内容,虽然绝大部分镜头凝固,一个跟拍长镜和几处空镜还是赋予某种张力,连“天色渐暗”都融合于叙事之中。三小时枯坐与21年的凌辱相比,实在不值一提。电影之外的议题是:“同路人”未得时的借重到御宇后的根除,唯一的变量是什么。字幕做的稀烂,“鸣放”不是“民风”。又论学点历史的必要性。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但凡谈及历史,国人的普遍反应就是:1.关我什么事。2.知道这些有什么用。3.过去的就过去了,还提它干嘛。和凤鸣身边所有反对她写书的人就是持第三种看法。仿佛最起码的同理心的丧失和活在永恒当下的漂浮状态才是人唯一的“正常状态”。当今社会被广为接受的主流观念里没有一个不是畸形和病态的。类似的悲剧总会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往复,自然是有原因的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201808029le。几乎不动声色的一镜到底,甚至机位和景别都没有变化,用一种近乎笨拙的手法,注视着和凤鸣老人的平静讲述。当然,回忆着有时会很主观,有时会模糊,有时甚至刻奇,但仍然是珍贵无比的文献。中国人太习惯于忘却痛苦的历史。我仿佛看到了年迈的奶奶在讲述那几年挨饿时代的回忆。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全程靠说,好生极端的形式啊。一开始自然光渐渐在屋子里消失,王兵提示老人开灯,能感觉到对方早已习惯那种黑暗了,她独自在家的时候大可以不用开灯。三个小时饱满的叙述里尽是无奈与笃定,人活到这个岁数还能精准地回溯往事已经十分难得。记忆作为社会道德底线而存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延长他们的记忆。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55万反右扩大化受害者之一,和凤鸣老人口述历史。我还算是读过几本牛棚笔记,本来有些麻木。但这是我第一次看英文字幕版,让她的故事摆脱了“革命语言”,感觉她的人生终于用人话被讲了出来。比如将农场翻译为cam ,对应意义就是纳粹集中营,多么贴切!现实残酷和款款深情听得所有人都在哭。。。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184版早稻田松竹18.3.21老人的单纯善良不因为生命坎坷而改变,这是多可贵的事情。更让我自愧不如的是老人不带任何“情绪”的反刍,一颗红心向太阳……开场前人们纷纷赶来。很多不可思议的面孔。第六代的记录还是很能吸引人。把时代的伤痛浓缩进爱情男女的生离死别中,这是第六代做过的事。 < class="com">完全可以做成文字版的口述史,一个镜头固定在那里从早拍到黑,早上起来又继续实在是有点吃不消。差点以为是一镜到底,但是不是,实在是太好了,不然工作量又要增加了。纪录片就不该有评分体制呀,片比几乎一比一,没有的素材不能凭空捏造,有的素材好好利用,导演拍完差不多就结束了,完全不去干预。 < class="com">这感觉,好像过世的爷爷坐在我的对面,口述他在那段历史中所有的苦难遭遇。对于某政权,我尽量以客观理性的角度去审视,尽量想看到它的光辉以消解私人的家仇。但它罄竹难书的过往,肆意妄为不加悔改的现在和不容乐观的前景只是平添怨怒。如果历史再次循环,我是不会跪着苟且。死活无所谓站着就好 < class="com">群氓接受了精神价值,就会破坏它。——列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class="com">184分钟的长篇里有18个镜头。镜头只有两种,开场的跟拍和室内的固定摄影。摄影机=王兵对准中国过去五十年历史的见证人和凤鸣,和风鸣开始道出她半个世纪的人生。摄影机冷静到不行,悲壮沉重的证言却让人情绪起伏不定,形式与内容的极端不对称,成就了这部电影最吸引人的魔力。 < class="com">真不知道怎么打分了。卧铺火车上我有的是时间,既是三个小时的口述历史形式,就直接当做有声书来听了。心情非常非常复杂,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心酸历史,这是一个人的故事,折射了一个时代千千万万的悲剧。只是希望这些故事不仅仅在至亲心中永远铭刻,沉痛的教训能让更多人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