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已完结
类型:恐怖电影
导演:弗里茨·朗
语言:德语
年代:未知
简介: 故事发生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德国,孩子在街上玩耍的时候突然不见了,又一个无辜的孩子被杀害。一个专以小女孩为对象的变态杀手令柏林全城陷入恐慌,黑白两道均四出搜捕,兵贼的身份亦难以区分。家长们忧心忡忡,政客们坐卧不安,就连黑社会都在抱怨警察的出现影响了他们的生意。大家都盼望凶手尽快落网,好让一切恢复平静。彩色版电影海报 警察方面使用最先进的手段来追捕凶手,而黑社会方面也借助丐帮的网络来调查案犯的行踪。街头有一位盲人小贩,是他认出了凶手,因为这个凶手曾经陪一个小孩来买过一只气球,他当时吹着口哨,这口哨声让小贩感到非常的熟悉,他在凶手的背后写了一个“M”(即凶手在德文的缩写)。警官罗曼把城里所有的罪犯都集中在一起,最后终于使这个专门杀害儿童的凶手露了原形,因为他背后有一个M M就是凶手/可诅咒的人电影网友评论:< class="com">就悬疑的激烈、情节的跌宕起伏、观赏性的强劲而言,并没有在这些方面突出的意图,整个过程是比较平静宏观的记录式的。但在它的侧重里,表现力到位,并且具备这类题材不多见的思辨性,很独特的融合。结尾私立法庭的审判既带有群体性的狂热,又难得可贵地给予律师、凶手、群众(实质是受害者家属、陪审团)三方表达权,于是呈现出的多角度争辩(法与理、感性与理性、视角差异、社会影响)不是简单的集体式感性论断,而是感性和理性交织,全面冷静的客观视角,观众可以感受到无形之中人权的存在,而这却是一个虚拟的私立法庭,产生了反讽结构之一(之二:警方善于逻辑推理和证据搜索,黑方则展现强大的行动力和组织性)。可与十二怒汉与生之欲的审判戏做类比对照。另外,场景调度、有条不紊的宏观叙事节奏、多处俯仰拍和空镜、无声处理、演员表演相得益彰。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口哨声”把M具像化的手法太牛逼了,听的人背后发凉,当代悬疑风的灵感大概来源于此。长片段留白和稚嫩的持镜反倒突出了黑白片特有的纯粹干净。前面平实不乏滑稽,中和了后半部分的震撼和沉重,让整部影片的情绪推进水到渠成。贝克只是M的一个代言人,私设公堂的冷血黑帮,敷衍了事的执法者,借一个人讽刺一群人是创作者有能力做而常常不愿意不敢做的事情。看到那个年代的德国警察就能把指纹和笔迹鉴定用到刑侦上,也不难理解之后的纳粹抬头和战败后的崛起,高度发达的工业是天然的民族性格培养基。结尾有些可惜,母亲的陈述破坏了该剧道德观的统一性,“儿童的安全必须要父母寸步不离才有所保障”是典型的受害者有罪论,这种前提下的社会契约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时代的局限性八十年前尚可原谅,八十年后还要继续纵容吗。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紧张的嘞、想到了一句古语「你有张良记、我有过桥梯」都是「地毯式搜索」,相较之下没有大数据做支撑的黑帮略胜一筹,办公楼抓M的时候好怕最后最后一刻因为时间不够用而放弃,显然我的重点都放错了。一整个紧张压抑的长篇铺垫用最后几分钟来探讨精神病罪犯的处理问题,不用查也知道这应该是相关类型片的鼻祖了,其实这个问题到现在依然存在争议,只是作为看客大多数人从客观角度讲天平比较容易倾斜到受害者这边,一边是花骨朵儿样的受害人一边是变(病)态杀人狂,最后一段甚至希望谁的快手能直接结果了M,可惜从母亲的哭诉中不难得知,结果不尽如我意。还有就是M的口哨太洗脑了,他不吹的时候我用心里吹了一整部电影,阔怕...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1931年的影片,但电影语言相当成熟。例如片头一个长镜头,女孩子们玩“下一个谁出局”的游戏,虽然故事情节还没开始,但画面的象征性已经显示出悬疑的气氛。女孩被杀时一系列空镜头,和画面里飞起来的人形气球,具有显著的表现主义特征。故事后半部分,黑道先于警察抓到凶手,并私设法庭进行审判,荒诞而意味深长,又成了讨论法律与情感的张力(我们在当代社会也经常遇到)、及1930年代纳粹崛起前夕德国社会现实的社会问题剧。不过,整部电影除了凶手之外再没有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只有符号式的群像,观众无法寄托认同感,让整个故事显得有些沉闷。但这可能也是表现主义的风格特征之一。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有几个镜头很棒,小女孩的气球遇上凶手的影子,通过空荡的房间,餐具,滚落的皮球,飘飞的气球侧面表现女孩的遇害,探长推测凶手时停顿的推镜头,从探长裆下仰拍的镜头,由于时间很早,不知是否是首创。全片节奏很好,那场全城寻找X凶手的戏特别有张力,最后的黑帮审判也是很震撼,以小对大,以多对少,这个凶手演的最好,凶手犯罪的心理让我想起前几天看到的《此房是我造》里凶手的路灯理论,结局也留下了悬念,非常棒。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这部电影剧情直白,但它的立意已经超越了法律概念,台词表达的内涵在近百年后的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整体看,这部电影的逼格要远远高于那个豆瓣神片《控方证人》。代表正义一方的警察以滑稽搞笑的形象说着不着边际的话,而代表邪恶一方的黑道却总以一本正经的态度说些大义凛然的警言,最后阴差阳错的殊途同归。大量的静止镜头或惊悚或压抑或令人忍俊不禁,喜欢黑色幽默和冷笑话的人可以在这部电影里找到太多的笑点。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补标后看的第二部电影,也是迄今为止我看过的最老的电影。前100分钟毫无亮点,大概和年代的隔差有关系,毕竟快90年过去了。法律和人情的优先性的问题恐怕永远不会有答案,在二者之间永远夹杂着一个叫“人权”的概念,而这个概念依然是模糊的。司法部门再怎么努力也只是尽最大程度去改善而非解决,因为根本不可能解决。总体来说这部电影不算精彩,但结局却不错。 < class="com">叙事节奏非常棒。两场会议,两场审判。人民是如何自我组织起来,成为一架警察机器。凶手的自我辩解很有意思,被迫杀人。这正是尼采说的身体与意志既统一又分离的矛盾状态,意志对身体下命令,自己既是下命令者也是执行者,同时也享受着战胜反抗的乐趣,并且相信真正战胜反抗的正是意志本身。办公桌下仰视警督的那个镜头像是心血来潮,不太入调。 < class="com">结尾高潮处,民众法庭审判M时,贯穿整部电影主线并且推动剧情发展的民众(人情)与政府(法理)矛盾激化到了巅峰。民众既是规则的遵守者,也是规则的破坏者。民众靠违反法律抓住凶手M,也因为法律让M逃脱被他们处以死刑的命运。法理与人情间,不存在楚汉河界。人情填补法理遗留的空白,法理的制定也需从人情出发。 < class="com">最后的审判太精彩了,节奏溜得飞起,彼得洛演技炸裂。可惜前面大部分的叙事节奏不给力,案件和方法的讨论占据太多时间,显得有些冗长。但贯穿全片的电影语言实在没得说。声音出现才三年,在早期有声片普遍挣扎于无声拍摄技巧和声画对位难以兼得之时,弗里茨朗已经开始探索“声桥”这种高段位实验了…… < class="com">伦理问题社会问题的大讨论,引人深思的好电影,要说前段看着破案寻找凶手倒也真没什么,但是无声与有声一直切换,欢快的口号配着杀戮的气氛,黑社会组织抓凶手,尤其心惊的是私人大审判,门缓缓推开的时候,看的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后脊背都有点发凉,精神病人的过错该不该承担?团体与政府,法律与道德 < class="com">结构脉络好清晰啊,都想做段落总结?电影拍得真用心,用细节丰富补充故事内容(被问时间的老头和高大小伙子的仰俯拍、口哨、皮球和气球、背上的字母、乞丐跟踪时的捡烟动作),警察和土匪开会的交叉剪辑,先把凶手置于人神共愤的境地,结尾再严肃地讨论精神病患者的“犯罪”问题。越来越爱黑白片了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电影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语言:英语
年代:未知
简介: 洛杉矶的飞机制造厂里,突然发生了一场火灾,工人伯金和朋友简奋勇救火,但简不幸葬身火海,事后调查发现伯金递给简的灭火器中装满了电油,于是警方将伯金定为重大嫌疑人,展开搜捕。获悉这一情况的伯金回忆后发现,灭火器实际出自一名叫做弗莱的工人之手,但警方并未给伯金说明的机会,危急时刻,伯金奋力逃出,追寻弗莱的去向为自己洗脱罪名。在弗莱工作过的农场,伯金发现农场主杜宾居然也跟此事有牵连,于是匆忙逃跑。亡命路途上,铂金结识了广告模特佩蒂,铂金用诚挚打消了后者对自己的怀疑,与她结伴同行。在弗莱可能藏身的荒僻小镇,伯金乔装成杜宾的手下,打入了这个神秘的破坏组织内部……海角擒凶电影网友评论:< class="com">希导刚来美国两年,总要拍一些迎合当时战争背景的主旋律作品。清白的中产阶级男子被人诬陷清白,与纳粹间谍从加州斗争到纽约,穿越大半个美帝,无能的FBI凭一厢情愿来追捕凶手。电影主题在于自由高于集权,人性的善良,即使面临恶法的情况下,总有人施以援手。剧情太过政治正确,正反派智商时常脱线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看《毒药与老妇》的卡司发现女主很美很眼熟...原来是这部里面的。感觉像芭芭拉斯坦威克那路的蛇蝎美人,但也拥有安妮巴克斯特的那种贵气,遇事不紧不慢的那种。(但是我记得片子里面的她还挺冒失的...)这个故事套路感觉后来被发展成了各种偶像剧的蓝本,但是都没有这部这样深刻和暗黑。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希区柯克好莱坞岁月早期作品,远非其代表作,尤其感情方面硬伤累累,但很多地方相当有趣:长途旅行题材上承《三十九级台阶》下启《西北偏北》,可不可以说从LA到NY是《西北偏北》倒着讲哈哈;依然坚持表现大地标,希区柯克果然地理迷;很多元素也出现在其之后的作品中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8.0/10分。2018.08.20,第一次看,环球版蓝光原盘。开头就进入节奏很快。中间慢了点。。。桥上跳水的镜头不错,还有就是自由女神那一段不错。。。作为一部1942年的片子,还是很可圈可点的。。。充分说明了,美国的工人阶级也是爱国心爆表的呀。。。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小号西北偏北只有电影院枪击和女神像对峙两场戏颇见功力其他感觉都挺无聊故事讲的也比较混乱中后段逐渐引出幕后黑手后居然还是以抓住开头行凶的喽喽结尾其实气质上若能延续纽约之前的公路片可能还会好看些男主是电话谋杀案的男二感觉演技不是很行????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这片“麦嘎芬”明显设置得比较混乱到最后剧情线有随意发展之嫌观感如同捉贼记为以往希胖作品选择性段落拼接男女主的手铐逃亡同三十九级台阶也包括平民卷进阴谋这一设定幕布后的手枪同擒凶记最后的自由女神像追斗戏亮眼颇具之后西北偏北总统山追逐戏之风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整体是很希氏"thewrongman"的老套啦,而且太多战时宣传说教,但还是不乏亮点,比如偶遇马戏团、混入藏污纳垢的舞会、对峙炸船、还有最精彩的影院银幕内外真假枪战。最后一场自由女神像上再演高空坠落戏码,却是为了反派紧张得手心出汗。 < class="com">整体结构是三十九级台阶的再现,被冤枉的人,被命运铐到一起的男女(所谓致命乱交);特殊在于出现了唯一一个盲人;齐泽克形容的那种“在文本上一贯的漫不经心”,放在事关你球命运的谍战片里,实在是容易让人觉得无论是正派反派都傻得可爱。 < class="com">最有意思的就是群众对帅气的男主有罪无罪的推断了,还是女主叔叔"看到"更多。至于落魄中的英雄美女的爱情,粉碎阴谋的机智,自由女神像火炬上的最终对峙,不多说了。 s:女生还是要随身带眉笔、口红什么的啊,危机时刻派上大用场。 < class="com">这完完全全就是一部政治宣传片。可以说,本片还是很好的表现了,政治诉求是如何干涉影响到电影美学,是如何把惊悚悬疑大师变得平庸至极。男女主角像陌生人一样,突然闯入希区柯克电影,让人觉得整片都充满了塑料花的味道。 < class="com">20170426:今天修哥夫妇乌市到富蕴,信用社明天签字贷款。我看过的希区柯克第25部。女主角漂亮。男主角在1954年,主演了“电话谋杀案”的作家:马克。整体一般,不推荐。最后自由女神的镜头有些经典。 < class="com">其实还好。1.希区柯克描摹的马戏团群像,只想着性的胡子美女埃斯梅拉达。2.银幕枪战节奏卡得真棒!3.女模特的各种广告牌有趣,女性角色则颇不讲道理地被“驯服”。4.剧本和我的智商一定有一个出现了问题。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电影
主演:奥托·伊格内修森 桑德拉·布洛克 拉雅·兰格 马利加·F·L·西格斯塔
导演:霍纳斯·卡隆
语言:格陵兰语 英语
年代:未知
简介: 主演:奥托·伊格内修森/桑德拉·布洛克/拉雅·兰格/马利加·F·L·西格斯导演:霍纳斯·卡隆语言:格陵兰语/英语地区:美国编剧:霍纳斯·卡隆类型:剧情/科幻/短片上映时间:2013-10-19 别名:阿宁冈(港/台)/阿尼甘用户标签:短片,美国,番外,地心引力,2013,科幻,剧情,美国电影片长:7分09秒imdb编号:tt3277552 阿拉斯加的一名普通渔夫安因冈(奥托·伊格内修森OrtoIgnatiussen饰)无意中收到了一则天外信号,由于言语不通,他并不知道这是瑞安·斯通博士(桑德拉·布洛克SandraBullock饰)在宇宙事故中发出的求救。安因冈因为联系上了陌生人而开心,不顾对方能否听懂他的语言开始诉说自己的生活,他的一只老雪橇犬似乎得了不治之症,面对爱犬他无能为力,新出生的孩子让他喜悦但是又倍感压力……面对言语不通斯通博士只能在遥远的外太空学着狗叫等待奇迹,而安因冈在失去信号后默默地走向了爱犬举起了他的猎枪…… 本短片由《地心引力》导演阿方索·卡隆的儿子霍纳斯·卡隆导演,在一些国家作为片尾的彩蛋放映。 第4届豆瓣电影鑫像奖鑫豆单元最佳短片(提名) 安因冈电影网友评论:< class="com">偶然看到的,油管上有人指出了安因冈台词的官方英译其实是被刻意处理过的:ProduceroreditorseemedtomakeAningaaqaffectionate,wheninreality,hewasjustkindofsayingthatshitha ens,andyouhavetoletitgo, erfectlygivingadvicetoStone.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哇,喜欢这个番外,超过原片。我以为安因冈是东南亚的某个小屋子里,是晴天,但屋子里东西很多挤挤的,可以透进一些,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觉得有趣,可能还沉浸在有新生命的喜悦中。没想到这么孤寂、空旷,迎来的也不是生命,而是死亡。然而即便如此,即便语言不通,也给doc原以为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段带来了满足而幸福的声音。这段番外简直把整个电影和导演提高了一个境界……喜欢……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该短片展现了灾难发生后,桑德拉·布洛克在飞船里向这位名叫Aningaaq的渔夫求救时的对话。有趣的是,二人因语言不通导致对话是南辕北辙驴唇不对马嘴,渔夫甚至还跟处在危难中的布洛克拉起家常#儿子给老子的电影拍的彩蛋,与其说彩蛋,还不如说是补充,黑与白,孤独之间的相互照应。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地心引力》番外。因纽特人给布洛克讲自己的狗即将死去,可他的悲伤在她听来却是最幸福的时刻,生活苦涩跟大灾大难相比真的不算什么。从头到尾两人也没真正交流起来,通天塔前人语还不如狗吠。因纽特人走开了,仿佛什么都没发生,布洛克却迈向鬼门关。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第一次接触这种互文短片,觉得有意思极了。生命的联系神秘无常,生命的终结与延续往往共存。卡隆父子共同撰写了《地心引力》的剧本,他们也都有了各自的生命哲学。安因冈是解释了,还是好想知道空间站操作台贴的那张塔罗牌(?)是什么意思啊...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阿方索的儿子为《地心引力》导演的一部番外短片,质量也属上乘。估计阿方索给了儿子不少建议,宁静的长镜头映衬着天外的对话,一切都显得那么奇妙,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的种种关联,是科学远远无法企及的。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看《地心》的时候想象的这个场景和这个完全不同以为老人是坐在温暖的火炉旁有婴儿和狗的陪伴老人的痛苦在当时女主看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然而一边是无边的浩瀚宇宙一边是无垠的茫茫白雪其实两者皆是孤独 < class="com">得配合《地心引力》一起看才能看出来门道,一个命运的玩笑,让最不可能相遇的人在生命最绝望的时候与对方擦肩而过,即使语言不通,知道虚弱的信号那头有人在陪伴着自己,就足以重拾活下去的勇气。 < class="com">很有心的番外,本片虽然一直在沟通却无任何沟通,狗的叫声透着绝望,但遥远的地方站着一只微笑的萨摩耶。没看过原片的也可以看到很多东西,记得去看《地心引力》呀,也算儿子带给老爸的票房呀。 < class="com">当年第一次看喜欢上了摄影风格,再看就whatever了。导演最新长篇desierto的大远景也用了同样风格,看腻了 < class="com">《地心引力》的番外彩蛋,与正片形成有趣互动,映照着生命的消亡和延续,听着桑德拉布洛克在太空中学狗叫,感到好悲凉。 < class="com">6分。单独看创意一般,拍摄的很好。看作是《地心引力》(没看过)的番外的话也许会比较有意思。07/31/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