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电影
导演:吕美静
语言:汉语普通话
年代:未知
简介: 《流亡的故城》系国内首部顾城纪录片,前后经过近半年的筹划、考证、拍摄、制作。采访了顾城生前多位好友,包括诗人杨炼、芒克、西川、诗歌理论家谢冕、唐晓渡、小说家友友、摄影家肖全、策展人宋新郁,《顾城海外遗集》主编荣挺进等;登陆新西兰激流岛探访顾城一石一木自己建造的第二个故乡“小木屋”;探访八十年代曾经举办诗会的地方:紫竹院,玉渊潭,圆明园等,更前往东四十四条,探访了1978年北岛和芒克等人主办的《今天》杂志社老编辑部--时隔35年,现在的小院已经变成公租房,物是人非。随着采访的深入,一批珍贵的照片、手稿、录音也将首次发布。著名影视演员吕聿来为本片配音旁白 流亡的故城电影网友评论:< class="com">1.“整个中国包括从文革到现在短短30年,就是一场巨大的戏剧。以喜剧开始,是理想主义的一个开始。以悲剧发展,因为最终包括文革等等,都是在一种非常惨痛的经验之中抵达到这么一个奇怪的位置。但是以闹剧在回顾中变成了一种形象。”2.“他有一句话就是说男性在成熟之后就会具备一种暴力的倾向。这是他最痛恨的东西,可是他却恰恰地走到了他自己最痛恨的那个事情的那个里面去。”3.“我觉得新西兰还应该蛮漂亮的。后来他说365天没有变化,美丽就会变成一种可怕。”4.“我觉得很多人都好像是在制造一场战争一样。好像他如果认为他热爱顾城的诗,或者热爱顾城这个人,这个精神,那么我应该我就是敌人。那么如果他热爱谢烨的话,我也是敌人。所以我觉得但是这个事实本身,实际上真不是一场战争。它是真的人生中的一个很大的悲剧。”再看依旧是个谜。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总写、摄、画,像修缮灵魂的茅屋,若非拿去换米吃,就不在意保存,一把火烧了它,或散佚,是轻而易举的事。顾谢二人的材料多源繁芜、情理各异,这里一些讯息就显得青涩、珍稀,譬如毛像章别成卍字符绿披风,联系其人平静肃穆、又可以说拘谨不安的表演性神情,可以想见此一“行为艺术”的古怪张力,非八卦网文、诗选、文学或社会批评之类通常的文字搜罗能及,好比淤塞的水管被疏出清透的小水泡,自然值得宝贝。||电视纪录片的糙是一桩缺憾,其二,立足“纪念”,看下来是诚心痛惜兼反思的态度,故人、同行、旧友最终以“杀人犯”盖棺定论,这话题是一个大漩涡,发言质量也就无外那些,敬逝者嘛,无可厚非。初衷想看点文人相轻的东西,这上头北岛颇组织编纂了一些,唯遗憾没找见江河的身影,当然诗论诗评并非纪录片所司,因有前述的补苴罅隙,怎么也够了。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读过顾城的诗,看过了关于他的纪录片。算是对于顾城了解的囤积的热情可以暂时消退和告一段落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涌起的朦胧诗派,顾城才气甚足,但其人不好定论。这部纪录片其纪念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要高于它所具有的艺术价值本身,但是它的艺术层面的设计也算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无论是逼真的模拟情境,复现顾城手稿、绘画,还有最后一个长镜头第一视角移轴镜头拍摄的顾城北京童年时代的故地重游。黑白画质流露出一种强烈主观色彩和邪祟气质。诗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和现实作对的精神悍将。当顾城对李英说:谢烨是我造就的,你是跟我一路的。诗意可以归化人,同样诗意的暴君也能够毁灭人。混淆现实和理想是诗意的无度取用的惩罚!着魔了,入境了,人也就癫了……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最近看了顾城文选,觉得拍的还是不错,选鬼进城这首非常好,音乐竟然有点像墨镜王在春光乍泄里的风格,访谈里面觉得杨炼太像在说段子了,和相关资料根本对不上……迷之谈笑风生……其实顾城一直说的女儿性是不关乎性别的,但他自己却还是绕到了性别中去,想象中的纯净的女人……我一直不赞成从最后的结果来复盘一个人,这种寻找必然因果的方式充满了人类的傲慢,或者是希望躲避危险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侥幸,只能说,我们捕捉到的蛛丝马迹都是可能的草蛇灰线,或是谶言吧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我张望一些我企及不到的身影,无可知对错。我们所了解的一个人的一生也许也只是其中的片段,花了时间去追逐的过程表示在死亡的路上,人人并非一样。虽人都要死,但死后被追忆的方式各不同,也许有的就被遗忘了,但有人却有许多代人前来再现、领略、审视或多此一举评判一翻。所以纪录片的意义便不再是本身的记录而已,它成为历史与未来的沟通载体,传递着一代代的灵魂力量。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顾城以北京地名写了一系列诗,其中竟有一首是写将台的——“我的愿望因为长征的一步一驱/变得无以适从”——如果我早点读到这首诗,也许过去几年上下班走在将台路上的时候,眼前会多一点色彩。——用“长征的一步一驱”来形容上班似乎也是贴切的……组诗序言的最后一句话也让我几乎想哭:“我不知道,我只是经常唱一句越南民歌:可怜我的家乡啊”……可怜的北京啊。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当时还是老师推荐看的,对顾城一开始的印象是他从不离头的方帽子/诗人往往是心灵细腻的,而细腻的人往往又是神经质的。就像顾城的诗一样,他真的只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吧。第一次看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就被震撼了,次次读次次惊叹。如此想来,也只有孩子才能写出如此纯真的诗歌吧。 < class="com">看的时候一直在走神,无心瓜葛于顾城的感情中,也视旁白的诗而不见,径直地怀疑起80年代,这个一直闪闪发光,理想主义,自由的80年代。我突然有种感觉,觉得80年代和现在的分别根本不大,那些掷地有声的,当中被包含了多少误解与谎言,他们当然是真的,诗当然是真的,可黑夜,当然也从来都是黑夜。 < class="com">在灵魂安静后,血液还会流过很多年代。顾城诗歌语言的崩裂与极端来自于内心的恐惧与执着。对爱的纯粹,对时代挥之不去的梦魇,对未来与理想的毁灭感,也许是朦胧诗派及顾城的内心世界一角。顾城是孤而固的城。完全自由是不存在的,自我逃离也许也无法摆脱那个时代的桎梏。选择死亡是最后的一道墙坍塌 < class="com">剧照里的第一副图,是顾城和他朋友们在欧洲的行为艺术:“毛泽东突发了一个奇想,既然一切将往,那么为什么死亡不死亡?”可以看看《感觉》这首诗:“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之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顺便推荐顾城谈论毛的那篇文章。 < class="com">顾城,日天秤,月金牛。顾城始终不是我的菜,虽然他的诗歌有一些也不错,但是与海子的太阳、王位和村庄相比,就相形见绌了。当然,其实不能这么比的,我的意思就是海子比较符合我的灵魂。海子,日白羊,月狮子,他的月金海T三角又合了我的太阳和火星,所以我觉得,海子真是太伟大了。 < class="com">不站在道德的角度去評價那一段過往,立足于時代,去解讀去追憶這迷一樣的詩人和他的故事,這就是最深沉的懷念了。楊煉和多年前一樣氣質非凡,文昕承認英兒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倆講起過去時好像一切都擺在眼前了,不過情景再現的演員確實太差勁兒了啊。片子真值得一看,力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