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电影
主演:丹尼尔·布鲁赫 凯萨琳·萨斯 楚潘·哈玛托娃 弗罗里安·卢卡斯 亚历山
导演:沃尔夫冈·贝克
语言:德语
年代:未知
简介:阿列克斯小时候,父亲逃往“敌对国”西德,母亲是忠诚积极的社会主义活动家。1989年秋天,母亲亲眼目睹参加游行的阿列克斯被警察抓走,心脏病发作陷入深度昏迷。8个月后当她醒来,柏林墙早已倒塌,她身处一个迅速变化的新国家还浑然不知。为保护母亲仍然脆弱的心脏,阿列克斯决定让民主德国在79平米的家里继续。东德老牌子的食品用旧瓶子解决,早已停播的新闻节目由想做电影导演的朋友操办,但变化的生活让伪装越来越难,窗外大楼上挂出一幅巨大的可口可乐广告,就让阿列克斯惊出一身冷汗。&ems ;&ems ;终于有一天,身体渐渐恢复的母亲独自走出家门,发现了完全不同的世界。为解释一切,阿列克斯用录像带制造了1989-1990年间德国历史事件全新但离谱的版本。其中很多素材取自真实事件,比如前东德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在统一后成了出租车司机,这让《再见,列宁》具有相当的可看性。压题镜头:母亲出门,正好看见直升飞机吊着半截挥手的巨大列宁塑像从面前飞过。视觉震撼强烈。以下是Amazon.de对于该片的评论:1989年秋天柏林墙倒塌至今已有很多年了。现在绝对有足够的时间来回顾这段历史上不寻常的事件,使所有人—不管是东德人还是西德人—对此有一个有教益新看法。这也正是电影编导WolfgangBecke和剧本作者BerndLichtenberg想要通过《再见,列宁!》表达的。他们关于那几个月—东西德迅速结合—的故事,给了德国统一新的诠释,并表达了他们一路走上混乱的、常常充满矛盾的感受。ChristianeKerner(KatrinSaß饰)正好在去共和宫殿庆祝民主德国建国40周年的路上,目睹了国家政权是如何镇压安静的示威游行。被镇压的人当中也有他的儿子Alex(DanielBrühl饰)。人们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一切对她的打击很大:也许是采取行动的人民警察,也许是她发现,她儿子与她的理想背道而弛。她在完全弄清楚眼前的一切前,突发心肌梗塞昏迷过去了。8个月后她奇迹般的醒了。现在已经是另外一个世界了。民主德国成为了历史,资本主义用它所有的名牌商品冲锋般的攻占了东柏林。这些无论如何不能让她知道。否则她会过度激动而死的。所以21岁的Alex决定,他和他家里人来演一场戏,假装民主德国还存在着…通过住所的墙壁、一位妇女的自我介绍来体现出民主德国的延续,这真的是一个疯狂的想法,而且还真点儿名堂。这是一出为了掩饰东西德合并,由Alex绝望的并且总是无指望的尝试所带来的荒谬喜剧。但他对于过去的记录一点都不荒谬。当他在柏林墙倒塌仅几个月后去超市寻找那些过去民主德国的商品而只找到联邦德国的商品时,一个问题确实出现了,那时是不是一定要那么做–特别是,当人们意识到自从前几年民主德国的经典产品已经完全重新出现。但是WolfgangBecker不是为了在这些场景中去空空的怀旧或者加上煽情的色彩。他更多描述的是这些事件的原动力,把当时人们是如何被它们占据的情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如果DanielBrühl是想试试看那种让人想起闹剧时代里喜剧片的疯狂和绝望是否能让谎言变成真实,那么就不是对民主德国的怀念在激励着他了—就像PeterTimm在《DerZimmers ringbrunnen》(房间喷水池)里深情地画的漫画。他为他母亲和他自己创造的是另一个、理想化的民主德国。在他的努力中所表露出来的是对于一个完全不同的,远离旧的资本主义模型、社会主义模型—只有在20世纪89年90年没人真正相信—德国的梦想。最终Alex注定失败,但是这远远没有让他成为一个失败者。那时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SaschaWest hal再见列宁电影网友评论:< class="com">1:最美好的,不过于用过真心的温情。很喜欢这样的儿子,即使他连抽烟都不太习惯;也很喜欢这样的母亲,没有太多的矫情与幼稚,给孩子的都是最朴实真实的爱与关怀和责任2:片中有不少镜头我都挺喜欢,到这里我就说两个。首先还是那经典的列宁雕塑被迁走,是啊,哪有什么绝对不能动摇的伟人,如果有人强加于你这样的念头,那多半是非奸即盗。还有一个镜头就是最后母亲在知道真相后静静且微笑的看着假新闻前那用心对自己的儿子,那份微笑与欣慰,很真实,也很美好。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她曾经相信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集体密谋的保护。节奏特别好。德国统一不过是1990年的事;苏联解体,1991年。屋顶抛撒作废的东德马克、模仿新闻联播的假新闻,社会主义退休俱乐部、宇航员出租车司机,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保存期限是多久?Humoristragedy lustime。离得远了,都变成了黑色幽默。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戏剧性很强,完成度特别高,反转很合理,虽然是小品式的设计,但是我被感动到了。东柏林的遗老遗少,将怎样面对西柏林的开放?列宁塑像的一段,堪称经典,最后的办公室讲话,布景的时候拧了马克思塑像的脑袋,也是经典,我老家还有很多家里挂某丰帝画像呢,想想真讽刺。不喜欢的地方在于画外音太多了。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当母亲最后忏悔是自己没有勇气逃去西德的时候,我忽然有些感慨,当年她该是经历了怎样的挣扎,才决定永远把自己奉献给东德。而四十年后,回过头去看那分崩离析的时代,会恍悟原来与世界、与自己的和解原来可以那么举重若轻。即便母亲从护士口中得知了真相,她也在儿子的美丽谎言中甘之如饴地告别人世。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影片中被直升机吊走的列宁雕像在夕阳下远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男主为了母亲的病情虚拟了一个崭新的东德,只有过往的记忆,只有纯粹的信仰和理想主义。影片并没有明显的探求东德如何走上现在的道路,但是影片背后的深思却让我们感受到自我定位的差异和冲突,这对于转型国家的国民来说影响更深。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母亲用一生证明:弱者需要为自己的处境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甚至赋予伟大的信仰,只有这样她才能继续活下去,否则她将每天活在那些因为怯懦而错过时机的懊悔中。事实是唯一的,却可以被不同的信仰解读。我们的眼睛到事实之间隔着好几层纱,信仰是我们看待眼前画面的方法,如果有一天……(续影评)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看之前没有看任何简介,没想到是一个由小见大的故事,从一个家庭作为切入点把柏林墙倒塌的那段时刻一丝不苟的展现出来,结尾说社会主义不是自我封闭,社会主义是走向他人,这段表达配合着母亲注视儿子的温情,令我再一次被人性和亲情深深打动。 < class="com">用一个小家庭的视角来看时局的变迁,如果放弃喜剧的元素的话其实大可以拍出一种沉重的史诗感。但可能导演也是不想把这段民族回忆拍的那么沉重,因此才特意加进了一些喜剧元素还达到缓和的目的。P.S.:本片可以称得上是“真.你妈炸了”。 < class="com">不论一个时代怎样更迭,制度如何改变,俯视我们所生存的土地,每一个人的灼热的愿望都变得渺小且随风而逝,而我们去靠近他们的每一步,每一步,却都是巨大的壮举。在那些闪烁着寒冷和阳光的日子里,我们用爱,用希望,用意志,实现梦想。 < class="com">想到喜宴无论相信传宗接代家族荣誉还是相信意识形态民族理想,都有幻灭的可能,但相信过的人都无法轻易摆脱,接受真相是一种智慧,接受一个为此而来的谎言是一种美德。也正是这种人与自己有限性的搏斗放大了我们最真挚的感情 < class="com">看完后感谢祖国,让我还有祖国可依靠。政治的分崩离析,却要平民百姓来埋单。信仰的崩塌,身份感的流失,谁也没有错,错就错在这个时代吧。男主角在帮母亲建构一个理想的国度时,其实也在帮自己,圆一个理想国的梦。 < class="com">以一个家庭映射一个时代的变化。镜头里的儿子阿历克斯总是尽心尽力的满足母亲需求,各种日常琐事里,流露着温情。节奏舒缓,平淡,电影在立意上无所谓比较那种主义、意识形态好,只是缓缓得流露爱和温情、亲情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电影
主演:丹尼尔·布鲁赫 加斯帕·克里斯滕森 阿蜜拉·卡萨 杰拉丁·卓别林 德尼
导演:沃尔夫冈·贝克
语言:德语
年代:未知
简介: 康明斯基(加斯帕·克里斯滕森Jes erChristensen饰)是名震画坛的传奇画家,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老去的他选择隐姓埋名离群索居,渐渐地,人们忘却了他的姓名。塞巴斯蒂安(丹尼尔·布鲁赫DanielBrühl饰)是一位极度渴望成名的艺术评论家,他决定通过撰写康明斯基的传记来替自己挣一个好前程,内心里的算盘早已经打好。 塞巴斯蒂安驱车来到了康明斯基的家,哪知道等待着他的是一连串的失败和挫折。在康明斯基的要求下,塞巴斯蒂安带着他踏上旅途寻找初恋情人,经历了一连串的波折和麻烦,塞巴斯蒂安才知道,原来康明斯基早就接收了另一位记者的采访,自己则是从头至尾都被这个老头子耍的团团转。 我与卡明斯基电影网友评论:< class="com">影片前五分之一,男主自私,狂妄,没有分寸的性格和莫名get不到笑点的冷幽默,让我觉得像在看儿童喜剧Ծ‸Ծ然而越深入越吸引人,梦境、幻想、油画还有一幕幕有趣的转场,去勾勒两个人情感的变化,也带给观众从野心勃勃到“我已经一无所有了”“那丢掉吧”的心境转变。有很多细节处理的极其有趣,比如出现多次的兔子画,比如男主家中一个套一个的梦境之二与醒来后卡明斯基对男主前女友诉说的自己的奇怪梦境极其相似等,仅一刷无法一一列举。总之这大概是艺术片吧。想要片尾那幅画啊!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又是一部平铺直叙的纪录片电影,讲的应该是艺术家和传记作家共同塑造自己的人设的故事。没有看过一件艺术作品,传记作家就打算动笔写传记,口说无凭的道理他似乎不懂。台词还是很有趣的,可以参悟出一些人生哲理。男主角似乎演过耶稣和《风中的女王》里的先知。卡明斯基貌似是著名艺术家康定斯基的山寨版名字。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电影全片笼罩在一种颓废且美丽的油画氛围之中,将两个看似完全没有交集的人拉到了同一场旅途之中。人们会在评鉴主人公的行为同时,不自主地走入到他荒芜而又孤寂的内心世界,从内在的视点去重新了解人物和故事。依然是年龄和阶级的公路片,但从疏离到和解并欣赏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不够平滑,但瑕不掩瑜。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其实是个很有意思有想法的故事,现实与画的叠加转场之类桥段更是亮点频现,画出记者头像那一幕简直惊艳!可惜叙事和节奏掌控都有问题,拍得比较拖沓乏味了。从没听说过达摩祖师的这个故事,不过含义确实是很禅宗的。我什么都没有了,名望、才华、爱情、儿女甚至回忆都不是我的…那为什么还不扔掉它呢?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与艺术写作有关的电影。虽有搞笑和幽默,但并不认为是喜剧片。感觉主题还是很深刻的,有禅理禅意:扔下它,就是断舍离吧,虽然这么说也不确切。男主角是个艺术写作痴迷者,最终获得了拯救。艺术家也被他解放了一下。可以说是各得其所。然而现实的生活往往没有这么如意,很多时候都要自我挣扎自我救赎。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走近传说,却看不破传奇,因为人生本就太多神秘。影片在真实艺术史背景下虚构了画家卡明斯基,却借由探寻他一生的谜题展现出了一个人真实的孤独和衰老和整个世界真实的神秘和无解,轻松诙谐语调下潜藏着某种深沉和无力。亮点不少但贯通感稍欠,本片对于现代艺术的插入运用精到巧妙,画作转场效果惊艳。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居然意外好看。一遍还是有点看不全懂。套佛学故事讲故事很有趣,尽管有些地方幽默的太内敛。卡明斯基和初恋再见后泪目不要太真实。男主记者属性令人憎恶,满身散发ehrgeiz和自我中心。所以卡明斯基能一眼看穿吧。何其相似啊。danielbruehl简直是德语一切著名影片男主没有之一。 < class="com">艺术气息很浓厚,剪辑很跳跃,故事讲的有点温吞,盼着卡明斯基死的记者表现不够明显,世俗也好,年轻也罢,感觉都不够。卡明斯基的固执和任性到后来的成佛入道也显得不够明确。整个电影看下来就是稀里糊涂的就成佛入道了。对于一般观众来说,没有艺术修养,不是搞艺术的人,就不要看了。 < class="com">昨天看完了小说,今天看电影。电影省略了一些细节,比如曼努埃尔的第二任妻子,还有采访中相关人士对卡明斯基艺术作品现在和过往的评价,还有盐矿的经历等,除此以外电影情节都谨慎改编于小说。我看的爱奇艺版本有几句台词没有翻好,例如“年轻是一种病,理智在发烧”翻译成年少轻狂 < class="com">全片暮年静谧回归安宁的视听氛围营造的不错,是一个面向有人生理解的艺术家的调子。男主角对艺术界的质疑与探寻也走一种逐步试探的小聪明路线而毫无粗暴专断之处,展示了一种传记作者的休养。充满欺骗的世界与虚幻的人生互为因果,但艺术的源头依然是欲望的对记忆的留恋与表达。 < class="com">一看就是很用心,但可能是个人的文艺造诣不够,觉得在文艺上大于故事。这貌似对于文艺造诣不高的人,可能有些桥段的设计和台词,都无法get到导演的用心良苦,损失了精华。一些转场和设计都十分的匠心独运,很有吸引。 < class="com">开头能看进去是因为阿尔卑斯山的风景真的很不错,后面看下去是真的好为老先生担心……不明白他俩的友情是怎么培养出来的,老画家凭什么对这个不靠谱的二流记者产生好感啊啊,最后还送他画,真是瞎了(确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