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电影
导演:潘礼德
语言:法语
年代:未知
简介: 我们总是以为已经看到了、想到了世上所有的画面。几年来,我一直在寻找缺失的画面。这是一张由红色高棉在统治柬埔寨时期拍摄于1975年及1979年之间的照片。这一张照片并不能证明红色高棉的暴政,但它足以令人思考、反思及还原历史真相。我在祖国的档案、证件及宣传资料里寻找无果。现在我知道了,这张照片的缺失自有其理由,我停止了寻找。这张照片是否淫秽下流,毫无意义呢?我决定自行制作一张照片。今天我向大家展示的,并非一幅画面,而是用电影手法对调查过程加以记录。某些画面本应缺失,由其他画面来代替;这里有生命、斗争、痛苦、美丽、消失脸庞的悲伤、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有时甚至是优雅和勇气:但绝不是遗忘 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66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一种关注大奖 第26届欧洲电影奖最佳纪录片(提名)潘礼德 残缺影像电影网友评论:< class="com">一部来自柬埔寨的神作,充满着痛苦的创意,一个民族的创伤记忆被刻在了破碎的胶片上。本片获201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而那一年我们生产出了小时代,大闹天宫,私人订制等片。不要说什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了,自己不争气再有钱艺术也不会扑哧扑哧的自己冒出来,相反苦难的民族历史下反而能催生无数悲天悯人的济世佳片,比如天朝建国前的那些影片,比如这部。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A oliticalfilmshouldunearthwhatitinvented.Andso,Imakethis icture,Ilookatit,Icherishit.Thismissing icture,Inowhandovertoyou,sothatitneverceasestoseekusout.”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没有勇气背叛自己阶层的知识分子都不是知识分子,他们顶多是有知识的人罢了。不应该用英文旁白讲述,某种程度上说潘礼德召回的历史幽灵只能出现在西方,然而他最应该讲诉历史的对象是柬埔寨人而不是西方人。对布尔乔亚来说,最可怕的是把他们变成农民,然而农民呢?谁来诉说他们的苦难?当然所有的极权和暴力都应该被毫无条件的否定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亲历者口述1975-1979年红色高棉执掌柬埔寨期间的邪恶统治,难得的是,指出「柬埔寨是不是一个非凡的意识形态实验室?」有一段张春桥和耿飚访问金边的纪实影像。影片用泥塑的微缩静止彩色景观,填补那些残缺的历史影像,制作精美。从纪录片形式上看一般,但这种对人类道德重建的信仰和责任感值得满分。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7/10。任何政体下穷人都被迫为所谓的经济发展当牛做马。农民结队赶着牛车不知疲倦运送泥土的黑白影像资料,彩色泥人则展示柬共如何将歌舞、集市变成生存条件恐怖的屠杀场,如今万人坑上建立起的人造湖和稻田试图遗忘这一切。导演想以主观性的童年回忆赋予历史以客观的具体面貌,无奈两者本是南辕北辙。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胶片影像很宝贵,用艺术表现性模型来表达时代人物心理,并用奥斯维辛式大屠杀概念语言来构造影像句子,应该说也无损大清洗与大饥荒造成200多万人死亡惨剧的真实性,不过荒诞恐怖的背景配乐立场倾向性重,有面对欧美观众意图,对红色高棉时代呈现尚不够全面。当知道青少年是红色高棉兵员主力是最可怕的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人到中年,混杂着甜蜜和苦楚的记忆,恐惧和希望交杂。看到一个少年用想象逃亡的现实:“鲜血流满了城市和平原,有没有流到月球上去?”黏土人物深凹的双目和腹部,欢天喜劳作后消失的残忍影像在哪里?“巴黎,或世界上别的地方,那些喜欢喜欢我们口号的人,那些读书的人,他们见过这画面吗?”随时再来 < class="com">柬埔寨文革故事。片中的人偶不仅是具体的“不会动的类人物”,更是已经被框定的符号和客体,与黑白纪录片这种形式共同指向“死气沉沉”。人是数字,是同志或敌人,不是父母爱人,不是自由意志,这种社会和政党恐怖且恶心。诉说单向,行进无序,后半段沉闷。配乐较刻意,如果有对话而不是完全独白会更好 < class="com">这是一部伟大的纪录片,用残缺的真实片段与静态泥人相结合的画面,缓慢而无感情的旁白,把一个人孩童时期在红色高棉统治下的记忆抽离出来。残缺的片段与泥人旁白配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泥人那斑驳的状态看出隐藏在泥人中的恐惧。我们也经历过这些,只是有人忘不了,有的人却不记得了。说出来的伟大! < class="com">沉默在尖叫,那些残缺的影像,终于被泥塑人和粗糙的场景填补。讲述柬埔寨红色高棉噩梦的另类纪录片,非常耐人寻味。那些面目模糊的泥塑人,在风雨里烈日下,经受着人类历史上骇人的苦难。谁会去拍佛塔变收容所、临床膝盖长满蛆虫的人或是无法顺利生产的女子?唯有用特别的影像方式记录惨无人道的苦难。 < class="com">左岸派/遺失映像多重意義/人偶不動,大量俯拍橫移回看時代/大手置換人偶、覆蓋白布,若神靈的存在,對人世間輕柔撫慰/影像運用、人偶與影像並置/影像的力量,片場回憶與被處決的攝影師,膠卷仍存/電線桿若鸛鳥踟躇/喜歡我們口號的人,是否也看到這個畫面/將所愛捏在手上面對今日繼續尋找/大海 < class="com">8.0影像的真与假,记忆的片段与永恒,潘礼德的私人“杀戮演绎”。高棉的红土和浊水捏出了红色的泥人,这红土由人民的血液染就,浊水由母亲的眼泪汇成。私以为潘礼德对历史的推演,完成的比《杀戮演绎》好——当影像虚假得成为统治者编造历史的工具,记忆却反而真实得如同可触摸的泥人。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电影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 加斯帕德·尤利尔 阿斯特丽德·伯格斯-弗瑞斯贝 Ra
导演:潘礼德
语言:法语 柬埔寨语
年代:未知
简介: 影片改编自杜拉斯的同名小说。为了给自己的一双儿女留下点什么,母亲在法属殖民地印度支那苦干了十五年,不曾想她换来的,只是一块年年都被海潮沉没的盐碱地,无法耕种。她煞费苦心修筑了反抗太平洋的堤坝,而潮汐一夜之间便毁了她所有的努力。但她不甘心自己的心血白白流走,依旧要与不公的社会和残酷的自然抗争。而希望注定要变成绝望,她被自己的挣扎折磨至死。她的儿子等待着将他带走的女人,她的女儿等待着将她带走的男人。他们这些移殖民都将逃离殖民地… 海堤/抵挡太平洋的堤坝电影网友评论:< class="com">一般,没读过原著,但这改编也确实不咋地,剧作上起承转合看得我直蒙,选角上除了佩尔阿姨,别的都是失败,尤利尔的气质再怎么从外表改变去贴近原著哥哥的人物形象也是徒劳,妹妹就不用说了,第一个镜头刚给到气质和外表就出戏了,没读过原著都能感觉到,演员本身就根本一点儿也不符合那个境况和年代下人物的气质,竟然第一眼就让我看出现代的时尚感,真是出戏得离谱。勉强三星吧。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约瑟夫告诉苏珊:母亲曾经和伊甸影院的一名职员深深相爱了两年,但因为孩子们,她从来没有跟他睡过一次。那时母亲为了挣外快在伊甸影院兼职弹钢琴弹了整整十年。可怕的十年。“母亲要弹奏两个小时的钢琴。她不可能看银幕上的影片,因为钢琴不仅同银幕处于同一水平面,而且远远低于电影厅的层面。在这里,母亲没有看过一部影片。"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原著党好桑心,时间线错乱小说重点完全漂移不说,最重要的地点电影院都没了……电影选取表现的重点和细节也都零零散散,勉强撑起一个平庸的故事吧……可能是原著体验已经深入人心,于妈美但母亲的强韧自尊表现得还差点火候,约瑟夫和苏珊的感觉也都不对…假如杜拉斯看见被改编成这样肯定会气得不行……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无论贫富贵贱,一个人最不可被侵犯的是尊严。夫人虽为殖民者身份,但她愿意尊重和帮助当地农民。她为何始终没有离开这片土地回到法国,估计要看小说寻找答案。兄妹俩虽然没回过法国,即便生活拮据,一台绝版留声机,一首圆舞曲,一段慢三,就能让他们兴奋和喜悦,这就是渗透在法国人骨子里的浪漫情怀。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对于苏珊和约瑟夫来说,每天晚上去看电影,是人间享有的幸福所可能有的一种形式,如同坐上小汽车那样,总而言之,一切能带走东西的,一切能把你们带走的,无论是带走灵魂还是身体,无论通过道路还是在比生活更加真实的银幕的梦幻中把你们带走的,能够给予人们飞快度过少年时期缓慢变革的希望的就是幸福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3.5跟“WhiteMaterial-2009”几分相似。一家三口演员选得不错,Carmen我也喜欢。比较可惜的是原著中关于电影院的大幅描写都删掉了,苏珊倒成了真真正正“18岁的可爱的小摆设”。想被阿姨大力掌掴、想付钱帮阿姨搬木头(我简直有病),阿姨的细节脸部独幕表演真是到位。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_-没读过原著但感觉电影成片的效果有悖于导演的初衷。影片有两条主线,一是母亲因土地盐碱化严重和中国商人对土地收购和窥觑。二是潜伏在影片各种人间的微妙的情欲,母亲与儿子的暧昧,兄妹间的暧昧,情人间的暧昧。影片太浓缩,演员太有想法所以最后的成片没能把杜拉斯与导演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 < class="com">反殖民之歌+盐碱地之难。全然不像改编自杜拉斯,私密感彻底全无,倒更像克莱尔·丹尼斯的《白色物质》。败点:气场有余而细节不足。崩塌的堤坝。|殖民政府最大的错误,是漠视了这些人的尊严…他们的内心都隐藏着巨大的悲痛和愤怒。PS:突然觉得于佩尔有点像梅姑,演技虽好,神韵却不若当年了。 < class="com">改编自杜拉斯的小说《海堤》。同《情人》一样,都是带有杜拉斯早年自传色彩。整部影片在柬埔寨取景,充满炎热潮湿的气息,暧昧的情欲和尖锐的种族冲突。只是可惜了伊莎贝尔·于佩尔的演技,这是一部失败的作品,喜欢《印度支那》的朋友如果想在这部影片中寻找同样的异域浪漫情怀,恐怕会失望。 < class="com">全砸在剧作上,可惜了于佩尔的演技啊。这SB编剧能把原著里所有有意思的东西,和情节见得起承转合都去掉,改成一个跟原著基本没有关系的故事。所幸导演用光和镜头都不错,而且还着力开掘原著里“反殖民主义”的成分,不然真要骂他SB了。大约是片子严重超时被砍成这样的……不然断无道理如此 < class="com">女儿一角依稀仍是《情人》延续,虽在母亲强势光环下稍显黯淡,但游走于羞怯嫉妒情欲之间的扭捏,的确是杜拉斯拿手好戏;Gas ardUlliel太帅了,屡屡让我忍不住八卦出戏;于佩尔演母亲实在不像啊!潘礼德翻来覆去对土地的念念不忘,又何必蹚这种改编的浑水! < class="com">情节太散了,情绪也没有起到统摄全片的作用,一会高呼反殖民一会又去探讨爱情,没看过杜拉斯的原著,但是影像中传达出来的感觉又和《情人》相去甚远。在全片从没停歇过的海潮声和雨声里,东南亚炎热潮湿得让人难受。于少女的独角戏,加斯帕德的伤疤太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