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电影
主演:让-皮埃尔·利奥德 克莱尔·莫里耶 阿尔贝·雷米 盖·德孔布勒 乔治·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语言:法语 英语
年代:未知
简介: < 【译 名】四百击/四百下/胡作非为 【片 名】The400Blows|LesQuatreCentsCou s 【年 代】1959 【国 家】法国 【类 别】剧情 【语 言】法语 【字幕语言】中文/英文 【视频尺寸】1280×720 【文件格式】RMVB+AAC 【IMDB评分】8.1/1068,219人评价To 250#182 【豆瓣评分】8.7/1036862人评价 【片 长】100分钟 【导 演】弗朗科依斯·特吕弗FrancoisTruffaut 【主 演】Jean-PierreLéaud...AntoineDoinel ClaireMaurier...GilberteDoinel,theMother AlbertRémy...JulienDoinel GuyDecomble...‘PetiteFeuille‘,theFrenchteacher GeorgesFlamant...Mr.Bigey PatrickAuffay...René 【获奖情况】 第十二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奖 英国学院奖最佳电影提名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简 介】 法国新浪潮著名导演弗朗科依斯·特吕弗FrancoisTruffaut于1959年拍摄,这部作品给他带来了国际声誉。这是一部反映青少年问题的影片,主人公——小男孩AntoineDoinel因无法忍受学校、家庭、社会的重压而走上叛逆的道路,寻找自己的自由。“四百击”译自英文“TheFourHundredBlows”,而后者又译自法文LESQUATRECENTSCOUPS,该俚语的意思是“青春期的强烈叛逆”。也许译作“无因的反叛”更好。 本世纪五十年代,在战胜法西斯之后,全球人民都陷入反思之中,由此却产生了偏左的思潮。在东方,以中国为代表的运动是由政府发起的,为了让人民可以坐在同一张桌前吃上同一样的饭,大概允许的饭量也是相同的。而西方,以西欧为代表掀起了所谓的狂飙运动,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同,这场运动是由一群年轻人所引发的,其目的是要走出家门,寻找自己的饭碗。 世界电影向来有两大派系的对峙,即美国的顺从电影与欧洲的反抗电影。在上述的那个年代,这个局面是极为突出的。由于西欧青年学生的反叛精神,使那个时期产生了不少优秀影片。这些影片打破常规,反映的主题也极具个性,是新浪潮艺术中的代表。其中,具有开山意义的影片就是法国1959年出品的《四百下》。 《四百下》又名《胡作非为》,他的编导是科索瓦·特吕弗。接触过电影史的人都会知道,特吕弗是个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度过了很糟糕的少年时代,年轻的特吕弗追随着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并于1959年拍摄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四百下》。这部带有明显自传性质的影片也是他献给自己导师巴赞的礼物。 《四百下》是一部生活流的影片,他并没有一件完整的故事框架,只是以主人公下一步将要做什么为线索来调动观众的兴趣。该片讲述了一个少年人在学校、家庭、流浪、监狱时的生存状态,表现了少年人的反抗心理。主人公最快乐的日子莫过于三次的流浪生活,而他感到最幸福的时刻则是从监狱逃出的瞬间,看见一片蓝天和望不到尽头的海洋,虽然有些迷茫,但重新拥有自由的感觉毕竟很美,回首想想那压抑的学堂,无能的老师和破败的家庭,仿佛是一场噩梦,当然也可能是地狱,一个摧残人性,灭绝创造力的狭隘的世界。相反,主人公的空间则是广阔的,影片结尾处的碧海蓝天自然不必再说,即便在他那由于各种原因而被迫(被迫只是籍口)流浪的生活中,欢乐,猎奇,自信等充满创造力的情绪始终在体显着,走过街道与跑过楼群都是令人欣慰的,这时的心胸也自然开阔。 《四百下》最突出的特点是镜头的运用。该片运用了相当多的长镜头,当然,这与主人公的天才表演是分不开的。影片开始,镜头就把巴黎的街道就扫拍了一遍,这里的作用是暗示主人公流浪或说离家出走的地点,指出本片的主要情节在于主人公的流浪生活。在影片结束时,有一个著名的跟拍的长镜头,主人公足足跑了几分钟之多。我们在观影时会体会到,人物运动的镜头采用切换的手法比较多,但是若碰到这么一个长镜头的跟拍,观众会从心底提出质疑,我们虽然知道主人公在逃跑,但为什么要拍这么长的时间?此时,观众才会意识到跑步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叙述情节的发展,也是表达了主人公奔向自由的那份狂喜。特吕弗打破了观众的习惯,强迫地调动了观众的思考能力,所以这个镜头是可以载入史册的经典镜头。另外一个长镜头比较有意思,观众们往往会发出会心的一笑,这个镜头是老师带学生们跑在巴黎的街头,孩子们悄悄地三两成伴地溜走了。这个镜头与主人公的情节走向没有太大的关系,可以被称为单一镜头,但它声明了一种生活状态,具有对环境客观再现的作用。该片的镜头运用似乎达到了苛刻的地步。例如,表现父子关系时,永远用一个画面将人物全包括进去,而表现母子关系时则永远采用对切的镜头,母与子从未出现在一个画面中。这样,人物间情感的远近关系就展现无遗了。一部影片中许多镜头都有关于剧情的深层寓意,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只求叙事,这才是电影艺术的真谛。 总之,《四百下》这部影片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拍摄手法上都堪称经典之作,即便已经过去了四十年,这部影片依然是属于非常前卫的先锋派作品,足以伴随着特吕弗的名字一起被载入史册。 【关于导演】 特吕弗原本是一个流落街头、风餐露宿的孤儿,也曾因为偷窃而被关进了少年犯的监狱。幸运的是,一个名叫安德烈巴赞的人把他从那里领了出来,并抚养他长大成人。 这个安德烈巴赞,在电影史上也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他,也许就没有后来“新浪潮”。是巴赞,这个思想敏锐见解独到并且心怀悲悯的人,把特吕弗培育成了一名电影迷,尔后,成为世界级导演。 在巴赞的提携帮助之下,特吕弗一直为巴赞主编的《电影手册》撰稿,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影评人。安德烈巴赞英年早逝后,到了1958年,特吕弗在妻子娘家的慷慨赞助之下,终于完成了这部具有极强自传性质的“处男作”,从而一炮走红。这部电影也是他后来一系列以安东尼达诺这个角色为剧情中心的开端之作。 从1959年到1979年,特吕弗拍摄了五部这样的电影,在影片中,安东尼达诺不断成长、恋爱、结婚、发生婚外情、离婚,然后衰老。从这些电影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堪称“新浪潮”之“脸面”的尚皮耶李奥的成长,也可以从这个角色身上看到特吕弗自己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对生活的所思所感。特吕弗后来拍过很多电影,从形式上看更趋近于商业电影,这也导致了同为“电影手册”影评人和“新浪潮”大导演的戈达尔对他的激烈抨击,他们原本深厚的友谊彻底碎裂。然而,现在看来,戈达尔那些关于下层阶级反抗的电影的观众肯定不可能是下层阶级,反倒是特吕弗的电影的温情和感伤更能投合下层阶级的心理。因此,特吕弗的电影受到普遍的推崇和喜爱。在港台地区,特吕弗也被译为楚浮,似乎更符合他的名字的法语发音。 【花絮】 ·新浪潮运动开始的1959年期间,有24位法国导演拍摄了他们的处女作,其中,特吕弗的《四百击》和戈达尔的《精疲力竭》是其中的顶尖之作。 ·在《四百击》中,当安东尼和他的小伙伴莱内逃学,在街上闲荡之际,他们经过一睹贴着海报的墙时,他们撕下了一张女人的海报,那个女人是哈利特?安德森,海报上的图片是她在英格玛伯格曼一九五三年拍摄的电影《不良少女莫尼卡》中的镜头,这部电影是关于一对年轻恋人离家出走“去寻求自己的生活”的故事。 ·本片题名来自于法国的俗语“fairelesquatrecentscou s”,意思是“揍四百下”。 ·安东尼喜吸纸烟,这与特吕弗生活中的习惯一模一样。 【一句话评论】 ·特吕弗在《四百击》中叙述了他悲惨的少年时代。——乔治萨杜尔 ·干净、简洁、清晰,我们被这部电影重重包围,深深打动。——reel电影评论 ·特吕弗在拍摄一种生活,一种真实的、没有任何修饰的生活。——reel电影评论 ·《四百击》正是以安东尼的成长中琐碎的细节表露那个时代青少年的内心世界。——DVD评论 ·《四百击》平直的叙述方式中蕴藏着一种博大的张力。——戈达尔 四百击电影网友评论:< class="com">影片的着眼点不在于如何讽刺抨击现实问题对孩童天性成长的不良影响,那样太死板和刻意,而是用打破陈规的剪辑转场手法去聚焦孩子的主观内心世界,大人也因而没那么脸谱化甚至多了一丝诙谐,但并未影响整体基调——潜意识中隐隐的惆怅,而非台面上依托悲剧的煽情。孩子们的天真烂漫灵动正是最美好也最致郁的事物,让人很难不去多想,而影片的结尾正是要你像安托万一样什么都不要去想,长镜头是最能表现诗意的语言,奔跑和大海是最能传达自由的意象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社会,家庭,学校,成长,这大概是无论时代怎么变幻都不会过时的母题,1959年的故事放在今天依然有着现实的映照。孩子不像个孩子,背后一定有着不像家长的家长,不像老师的老师和有问题的社会,成长的代价就是不断的阉割童真与自由的天真吧,在爱中成长的人真是让人羡慕。特吕弗的长镜头朴实却流畅,记录下时间的流动,也烘托出角色的心境,街道黑夜,囚车里,海边上,无法忘怀的几组。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2019年看的第一部电影,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小小的目标。我喜欢这部电影,尽管我无法形容它吸引我在哪里,也许是语言本身,也许是城市本身,也许是人群本身,就是很喜欢。男孩奔跑的时候,我在想就这样一直跑下去吧,跑下去,那些烦人的东西就追不上你了:父母的不负责任不理解也好,老师的嘲讽也罢,跑起来,把它们远远甩在身后。只有那包容一切理解一切的大海才能是你的归宿。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当安托万在陈述自己的往事的时候,我们知道了他所有的不被理解和不被重视的过往,尴尬的身份,不被理解的迷惘,没有人想过真正去理解他,于是他向往的只有大海;最后三个一组的长镜头,无尽的奔跑着,这才是自由的感觉,可真到了大海,一个迷茫的定格镜头;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自传性电影,打破强烈的冲突;带有《操行零分》的影子;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狗日的生活。这不就是鲁迅笔下“娜拉出走怎样”真实写照么?但结局不是堕落,甚至不是回来,而是走向未知自由;影片中到处可见安托万于街头奔走镜头,漫无目的又无所适从,未建构完整的童年世界与生活经验的相对匮乏,连虚幻想象都显得奢侈,于是他交付的全是真心;安托万太像我表弟,只是他更具勇气。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开头教室让我想起了《放牛班的春天》,但越看越有点昨天看得《精疲力尽》中主角无视伦理道德、与社会疏离的感觉。虽然前面俯拍学生溜号的长镜头很欢乐有趣,但后面逐渐走向悲剧。看到被夜色吞没的安东尼在警车里流泪的样子,我觉得难过。最后他迷茫地一直向大海奔跑的画面让我想到了《麦田里的守望者》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随着简明平实的叙事与镜头,安托万和他生活的城市迎面而来,充满了质感,很多场景令人联想起某些经典摄影名作;贯穿其中自然而饱满的情感,还有“真实”“记录”的风格也如此相似。但是这更是一部非同凡响的新电影,小主人公一直在被大写,他的行走坐卧所作所为,俨然一个特立独行一路追寻的成年人。 < class="com">特吕弗幼时性格倔强,由祖母带大祖母去世后才回到关系冷漠的父母身边。他从小酷爱电影,迷恋巴尔扎克,由于学习成绩一塌糊涂,14岁时便被迫辍学,靠打短工谋生。特吕弗一生的转折点是他15岁时有幸结识巴赞。他的才华从此得以充分施展。巴赞于40岁时英年早逝,特吕弗悲痛至极,特拍此片献给巴赞 < class="com">多年后重看,已经记不太清了。这个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最后和心理医生的对话终于让我们窥见他的内心,很震撼,这么小却已经见识了这么多成人世界的残酷,他奔向大海,可自由和希望这两个词离他是那么远,接下来何去何从?几次长镜头很赞,比如老师带队的跑步和最后,P.S.这部里的巴黎好美 < class="com">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顽劣少年的生活。拍得非常生活化。摄影非常棒。不少镜头的设计堪称绝妙。主人公小演员的表演也纯熟自然,游刃有余,展现了强大的表演天赋。全片都在渲染少年的生活困境。本片再一次说明,恶劣的家庭教育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影响。不负责任的父母应该受到全世界的谴责!8分。 < class="com">9.3/10这部电影堪称完美但我又说不出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任何一个电影把青春成长叛逆拍的比这个更加透彻冷峻客观了吗?实在是太喜欢这个无结局式的结局长镜头跟着主人公一直跑啊跑,最后留给摄像机那冷峻的一瞥。特别喜欢这里的剪辑。最心痛的就是主人公狂喝牛奶的那一段。新浪潮 < class="com">孩子的特性有两种,一是无意识无伤害的自我行为,一是纯粹的叛逆行为。自由的结局不一定是美好的,而有规矩就带来了体面,才能上台面。但不管怎样,让我们来感受一次叛逆少年的潇洒生活,充斥着童趣同时荒诞又令人同情。电影不就这样吗,给普通人展示一种他们未曾有过的生活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电影
主演:索菲娅·罗兰 马塞洛·马斯楚安尼 金·贝辛格 阿努克·艾梅 朱莉娅·罗
导演:罗伯特·奥特曼
语言:英语
年代:未知
简介:大名星朱丽娅·罗伯茨,蒂姆·罗宾斯,索非娅·罗兰,马塞洛·马斯楚安尼1994年主演。素以讽刺手法见长的大导演罗伯特.奥尔特曼向巴黎的时装界开刀,利用一次时装大展的举行来暴露其中内幕,最后甚至安排大批模特儿全裸出场以收震撼效果,不知电视上能否以原貌播出? 影片剧情以多线交错进行,一方面是法国时装协会会长突然暴毙,他的遗孀、儿子和情妇趁机争夺生意经营权,而警方则派员前来调查暴毙案真相;另一方面各地媒体蜂涌前来采访,美国女记者被迫与男记者共租一个房间,结果两人足不出户便完成采访任务;几份时装杂志则采用谍对谍方式引诱时装摄影师跟他们签约。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电影
主演:玛丽昂·歌迪亚 玛丽·布奈尔 狄迪尔·弗拉蒙 莫娜·阿查切 皮埃尔奥瑟
导演:莫娜·阿查切
语言:法语
年代:未知
简介:After her mother’s death, Mona Achache discovers thousands of photos, letters and recordings, but these buried secrets make her disappearance even more of an enigma. Through the power of filmmaking and the beauty of incarnation, she brings her mother back to life to retrace her journey and find out who she really was.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电影
主演:李康生 陈湘琪 陆弈静 苗天 叶童 让-皮埃尔·利奥德 Chao-ju
导演:蔡明亮
语言:英语 法语 汉语普通
年代:未知
简介: 主演:李康生/陈湘琪/陆弈静/苗天/叶童/让-皮埃尔·利奥德/Chao-jungChen/GueiTsai/ArthurNauzyciel/DavidGanansi导演:蔡明亮语言:英语/法语/汉语普通话/台语地区:法国/台湾编剧:蔡明亮/杨璧莹类型:剧情/爱情上映时间:2001-09-26 别名:你那边几点?/WhatTimeIsItThere?/7to400Blows用户标签:蔡明亮,台湾,台湾电影,李康生,你那边几点,爱情,2001,陈湘琪片长:116分钟imdb编号:tt0269746 父亲离世后,来到天桥摆摊卖手表的小康(李康生)同母亲一样,虽自觉与其并无多少情感,却无法摆脱其在精神上的无处不在。因为一块可以显示出巴黎与台北时差的手表,小康结识要去巴黎的湘琪(陈湘琪饰),自此,精神抑压的他以为同巴黎(湘琪饰)取得了某种形式的关联,获得某种虚空的安慰。 当小康通过把时钟调快7小时、观看电影《四百击》等形式来表达他对湘琪暧昧的思念时,远在巴黎的湘琪也并没能从生活中找到多少积极的意义。无论同性(叶童)还是异性,她均无法从他们身上得到想要的温暖。 第5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蔡明亮 第38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提名) 第38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最佳导演(提名)蔡明亮 你那边几点电影网友评论:< class="com">我在《爱情万岁》的评价里曾写过“人生有太多想不通,做不到,所以只有走走哭哭,消遣自己。”看了那么多蔡明亮,即使每部电影有一些特殊的奇观化展现,但内核一直没有变过。走走哭哭并非一走一哭,七情六欲、人生百感全被蔡明亮肢解,揉碎到茶米油盐、一言一行中。别的许多电影需要你去经历,而蔡明亮的电影需要你搬进去住两日陈昭荣、叶童的出现相当惊喜,尤其是陈昭荣这位曾经蔡明亮电影的主角之一。看到戏份那么少我都有点忍不住扣一星了。希望当蔡明亮的最后一部电影,能让所有的演员都来这个蔡明亮的世界聚首一遭。像小康之父已经过世,就把他的遗像高高挂在蔡明亮世界的墙上,也让大家互相见见面,最后热闹一刻,不再寂寞。那个长凳男居然是利奥德,给蔡导您跪!还有我现在每次喝水咕嘟之前都得感慨一下,哥喝的不是水,是寂寞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想起我妈妈反问我,那你了解我吗的时候,无话可说的样子。本来以为是会哭很多的电影,但只流泪2次,小康和妈妈为贴密封带争执的时候,女主靠过去试探亲吻的时候,还有最后,老头把箱子从水里捞上来差点掉下来的泪。反而是笑了很多次,妓女把手表箱偷走的时候,忍不住笑出声,竟然觉得她可爱,不知道为什么。又萧瑟又温暖。温暖也许过分了,只是有点安慰。好像有很多和作者心意相通的瞬间,好像清楚地知道他想表达什么,希望这个世界上的人都能幸福,真是虚伪的祝愿,可是除此以外,我想不到更好的。幸福又是多虚妄的词啊,可是即便如此,还是想要这样祝愿。哦,还有啊,不知道那条鱼最后有没有死掉。巴黎的老头和台湾的老头是不是一个老头?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在威尼斯采访蔡明亮的时候他问我电影的本质是什么,我说是镜头语言,他则认为是时间,他说自己二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最想表达的一直都是时间的主题,所以他坚持用静止的镜头来展现时间的流动,坚持拍李康生来表达时光的流逝。而在诸多作品中,这部就是完全意义上的以时间为主题,进而延展到不同人的精神与情感需求。一个环式的结构,更增添悠长韵味,映射到银幕外观众也是像小康看《四百击》一样观看电影,而寂寞的心境则是一致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谈异地恋的人对本片会更有体会,不仅因为片名道出了很多时候的感情,更因为大多数时候异地恋情侣对于时间和空间会格外地敏感。能解读的东西太多,蔡氏佳作。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我仰面躺在地毯上,抽一根烟。屋里只有离我四米远的床头灯亮着,旁边桌上是晚上剪回来的一枝月季花。四十八小时里我只和外卖小哥说过一句话。此刻,我与这部电影里的孤独是同在的。我们都是多么孤独啊!蔡明亮是不是总要给电影一个清清淡淡的温暖结尾,小康帮母亲盖上衣服,继而躺到了母亲身边,在去世父亲的房间;而去世的父亲在巴黎帮那个孤单的姑娘捞起箱子,走掉。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所谓姻缘牵绊,就像那只圆圆的有两个时间的手表一样,连接着两端:一端是一个寂寞的男人,一边是一个寂寞的女人;一端是台北,一边是比台北慢了七个钟头的巴黎。而所谓生死,就如同电影最后一幕:一位老人走向的那个大大的缓慢旋转着的摩天轮一样,太阳落下去的地方的另一面,就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姻缘也好,死生也罢,不过是一个圆,转啊转,转啊转,永不停歇。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1.蔡明亮的第八部。到现在我反而对他电影的内容没那么感兴趣了,只剩下安静的享受。2.死去的父亲,对着遗像自慰的母亲,缸里的鱼,法国电影,小康的手表,作法,性爱;小成本低到连镜头都不动一下,主题除了空虚还是空虚,连ml都做得如此苍白,高潮都显得脆弱。3.最后那只飘在水里的箱子可以有,但没必要,因为看不懂。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攒齐了《不散》《青少年哪吒》《你那边几点》《天桥不见了》《天边一朵云》。爱情可以一见钟情一生不见,亲人不管爱与不爱、深与不深都要维持一生,萦绕自我。小康从问题少年卖表商贩变成AV男主,除了感谢蔡明亮,还有他的父亲母亲,一见而过的女生,路过生命的朋友,那间电影院,瓜熟蒂落的西瓜,这一切都包含在时间里。 < class="com">小康把所有的钟表都调成了巴黎时间,甚至去租法国电影来看使自己和湘琪产生一点关联,而这一切湘琪都不知道,这个世界有一个人在远方把她当作精神寄托。而她也在异国和寂寞周旋。太难过也太孤独了。最后死去的父亲出现在巴黎,预示一种时间的流转和空间的交错。我想你的时候就看看时钟,看看你那边几点。 < class="com">就我看过的几部早期蔡明亮的电影而言,大体上可以说拍的是同一部电影。聚焦的都是个体的孤独状态,导致孤独的原因各异,但寂寞的情绪是相通的。在导演的电影中,孤独的宣泄口是对爱、对陪伴的渴求。电影中的人都试图通过各种方式逃离孤独,但往往陷入更深的隔绝状态,唯留肆虐的情绪,把人席卷成空壳。 < class="com">这样很不礼貌但我还是要说这部电影我是用2.5倍的速率看的#龇牙笑#然而这不妨碍我对电影的共鸣,各种人、各种形式各种意义上的孤独,以及那些为了排遣孤独所做的事让孤独加倍销魂蚀骨,好比那个老女人在床上用枕头自慰那么可悲。孤独与生俱来,如影随形,挥之不去,伴你一生。 < class="com">湘琪总让我想起《蓝》中的朱丽叶比诺什,可是和蓝不同的是,我并不知晓湘琪悲伤的原因。而我的不知晓,和片中人物的互不了解多么相似,也因为不知晓,哀伤才更寂寥。“你那边几点”正是这种隔阂吧,即使知道又如何呢?你我,每个人,终究都活在不同的时间里。 < class="com">属于虚无主义的蔡氏孤独。(纯视听情境下)镜头长短的把握来自对沉寂时间长短把握的直觉,对人物情绪(孤独、悲伤、失落……)的感知主要源自(导演)自身(日常)情绪反映。所以整个创作思维其实是生活体验引导(影像)艺术创造/追求的。这也是蔡的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