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电影
主演:亨利·方达 马丁·鲍尔萨姆 约翰·菲尔德 李·科布 E.G.马绍尔 杰
导演:西德尼·吕美特
语言:英语
年代:未知
简介:在1957年由悉尼.卢曼特执导的《十二怒汉》是探讨美国陪审员制度和法律正义的经典作,本片则是由威廉.弗里德金重新拍摄的电视版,由杰克.莱蒙取代亨利.方达演男主角,其他合演者包括金像奖影帝乔治.C.斯科特。十二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以前素不相识,以后可能也没有什么打交道的机会。为了一桩杀人案件,他们坐在了一起。就是这十二个人,被这个司法制度挑选了出来,组成了一个名叫“陪审团”的神圣组织,要开始决定另外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他是有罪还是无罪,是活着还是死亡。他们本来不懂法律,似乎也没必要懂得法律,因为他们不过是在法律强加的义务之下而被迫来到法庭的。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生活背景,从事不同的职业,有自身更关心的利益,有不同的人生经验,有自己的偏好和性格。在经过六天冗长枯燥的听审之后,法官终于对陪审团发布裁决指示了。被告是一名年仅18岁的男子,被控在午夜杀害了自己的父亲。法庭上提供的证据也极具说服力:居住在对面的妇女透过卧室及飞驶的火车窗户,看到被告举刀杀人;楼下的老人听到被告高喊“我要杀了你”及身体倒地声音,并发现被告跑下楼梯;刺进父亲胸膛的刀子和被告曾经购买的弹簧刀一模一样。而被告声称从午夜11点到凌晨3点之间在看电影的证词极不可信,因为他连刚看过的电影名字也说不出来。对于这个铁证如山的案件,裁决有罪应该是板上钉钉。根据法律,他们只要一致表决通过有罪,就可以完成使命。驱使他们尽快作出裁决的更重要的理由是:这些陪审员实在已受够这拖沓的审判了;他们被锁在这间闷热的小屋里,汗流浃背,焦躁不安;有人还惦记着自己的生意或下午的球赛。总之,这些更重要的理由归结到一点就是,这时的他们还没有真正进入“陪审员”的角色,所谓以公正法律的名义、所谓根据证据,不过是他们只想例行公事,然后赶快回家的托辞。已经有十一名陪审员裁定疑犯有罪,只有一位觉得事态可疑,坚持已见提出异议,并且凭耐心与毅力逐一说服其他陪审员推翻原意。整个过程跌宕起伏,中间经历了六次表决,表决方式有写纸条、举手、口头表示,其结果分别是:11比1;10比2;8比4;6比6;3比9;1比11,同意有罪的人越来越少,最后顽固坚持被告有罪的陪审员终于放弃立场。被告终于被宣判无罪。全片大部分时间处于狭窄的房间内进行,但凭精彩的对白和演出,仍能创造出紧扣观众的剧力。十二怒汉电影网友评论:< class="com">超级棒!前几年看何冰的《十二公民》,完全没有这种感觉!美国的这种陪审团制度是让这十二个人坐下来讨论的保证。同时,当这十二个人坐下来的时候,强势性格者会挤压弱势性格者的话语权,陪审团制度还是弱势者发言的保证。Bytheway,何冰在《十二公民》中的身份是检察官,我猜测是为了凸显中国的司法正义,但是在我看来这是最大的败笔,八号陪审员的检察官身份使他自己有了预设的立场。而且,《十二公民》群像感太弱了,何冰太出彩了,混乱街区出身的那位陪审员整个人表现得太阴郁了。不过,《十二公民》也折射了中国社会的一些问题,比如教师的权力、小市民的生活问题等等。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合理的怀疑,是司法制度中最珍贵的部分。”英美法系中的陪审团制度很好地让公民和政府共同分享国家权力,同时意味着在对案件最后的裁决中,不仅证据,事实,真理等客观因素,陪审团的观点抑或偏见等主观因素都会成为判决被告人是否有罪的决定性原因。这是一场人性与司法的博弈,这是一次理性与情感的抗衡,十二位愤怒绅士的激烈角逐,让我看到了人有不堪的弱点,更有捍卫真理的品质。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中国古人倡导的——极其中庸。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在开头困得基本没看(结果越看越精神)以及英文字幕导致理解困难(觉得自己看懂了大概但知道肯定漏了一大把彩蛋)的情况下,我依然觉得这部影片非常棒。场景单一,人物众多但戏份较为平均,最关键的是所有悬念都靠台词部分层层推进(我还不知道我漏看了什么)。非常喜欢这种纯靠语言(当然还有平面图等等)推动故事发展的设定。算是之前看了辛普森杀妻案纪录片的延续吧。有空会二刷。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永不过时的电影,理性的力量,对真理的追求,对生命的敬畏,绝不盲从孤身奋战的勇气,好几次都让我内心激荡热泪盈眶,虽然全片几乎只有一个场景,但却有十二额不同的角色,90分钟如此短暂的电影,十二个人物每一个都个性鲜明,导演编剧的掌控力实在是无与伦比,最喜欢三号眼镜,在众人纷纷倒戈的时候,保持批判态度往往更难,他和八号主角是一样的人,只是站在辩论的两端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9.1分高二上十八周二课withhyqljy1黑白但画质好声音清晰2人物多不怎么记得住全部,但每一个对话和动作都自然完美演员极具表现力3单个场景简单的少年杀父案能有那么多精彩的搞头和层层辩论值得欣赏。若在别国可能很快定论4刚好最近有看林达夫妇写的辛普森案,对法治的严密人性化有更深认识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难以想象在这么小一个空间会产生如此伟大有意义的碰撞!印象最深刻的是指责那个要去看比赛的人,生命是严肃的事情。他们因各自的立场、背景、判断发怒,从而折射出每个人的性格,鲜明突出。文明的进步,坚定了对人类的信心。结尾拍桌子让人回味无穷,收的恰当好处。扣一星给一个疑惑:就这么无罪了?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这样的电影无论是从导演、演员、剧情还是价值观等方面都是极其精彩的,也让人感叹如今电影发展的悲哀,剧中最令我影响深刻的一句话:“我们是民主的国家,这就是我们国家这么强大的原因”,并不是崇洋媚外,毕竟每个国家的国情不一样,我们也有更出色的一面,希望我们的国家会变得更好! < class="com">哇哇哇,暑假定了计划要看我豆瓣to 50结果我把这部电影留在最后看我一直以为就是法庭上的乱七八糟的事情,哇塞实在太好看了,我,我居然能看一部就在一个小房间里12个人在叽里呱啦讲事情的一个半小时的电影看的那么入迷,实在好看。哇哇哇??? < class="com">在《热天午后》中其实就已经看到了西蒙尼高深莫测的镜头调度,在这件几十平方米的屋子中调度的运用实在是难如登天。在这之前没有电影敢于这样尝试,西蒙尼开启了这个的先河,以话剧的形式去表现情节故事,西蒙尼的一贯手法就是在狭小的空间中大显身手 < class="com">美国被称为人类之光有其合理性,有其客观性,不是空穴来风,不是盲目吹捧;法律是人类的伟大发明,理性是人之为人的基本;人是被经历所再创造的,但人也有其主观能动可改变自己,却又有这样那样无数阻碍和变数。还是愿每个人都被温柔以待。 < class="com">第一次着急的去看影片剩余的时间,希望看到判决结果,电影之所以精彩是它并没有出现法庭上陪审团声张正义的激动场面,陪审团只是提出他们的“合理疑点”。狭小的空间、短暂的时间却生动刻画了每个陪审团的性格和立场。 < class="com">2008-02-12第一遍无评价|2017-08-22第二遍。编剧对人物真实性的揣摩,环境和信息的设置,都是接近完美的。对比中国版,人物的动机、处理事情的方式、证据链条的合理性都高出太多。绝对的五星。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电影
导演:农纳利·约翰逊
语言:英语
年代:未知
简介: 主演:乔安娜·伍德沃德/大卫·斯佩德/李·科导演:农纳利·约翰逊语言:英语地区:美国编剧:CorbettThig en/HerveyM.Cleckley/NunnallyJohnson类型:剧情/悬疑上映时间:1957-09-23 别名:用户标签:心理,多重人格,美国,心理学电影,美国电影,1950s,早期对多重人格的探讨,心理学片长:91分钟imdb编号:tt0051077 伊芙(乔安娜·伍德沃德JoanneWoodward饰)是一名平凡的家庭主妇,长久以来,她一直饱受抑郁、失眠和头痛的折磨,整个人形容枯槁,憔悴异常。最终,伊芙决定求助于医学,她找到了心理医生卢瑟(李·科布LeeJ.Cobb饰),希望借助于他的力量拯救自己于黑暗的泥潭之中。 刚开始,卢瑟只将伊芙当做一位普通的抑郁症患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卢瑟发现事情并不是他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卢瑟对伊芙使用了催眠,之后惊讶的发现,在伊芙的体内居住了另外两个人格,她们一个理智而独立,另一个则魅惑又放荡。在和这三个人格相处的过程中,卢瑟发现自己已经无法自拔。 第3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乔安娜·伍德沃德 三面夏娃电影网友评论:< class="com">影片的整体风格略娱乐化,开篇的“基于一个真实故事”让人带着一种猎奇态度来观影。不过在心理学知识匮乏的60年前,这种电影也是难能可贵的没有把多重人格跟发疯画上等号,也把多重人格对人的这么刻画的入木三分。女主演的很好,各个风格各异的人格之间自如切换。8年看过但印象不深了。这次重看,发现是对DID的机制和治疗讲得挺清楚的片子。女演员的表演真实且精彩,不同人格之间的切换的确就是那个样子。但我不确定影片使用的是否是真实案例,因为片中的故事和多数DID患者的现实比起来还是太理想化了。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最后一次问诊,第一面第二面的伊芙说出自己将要覆灭的绝望,心理被恐惧淹没,看第二面伊芙脆弱流泪的样子,把心爱的红裙子送给医生,对着医生说他是第一个知道这一切对她意义的人,心生爱怜,泪流满面。还好最后第三面的伊芙存活下来,唤起了童年回忆与释怀了创伤性应激。还好,还好是喜剧。三面夏娃,三条命的女人。喜欢这样真实,动人的电影。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真实事件改编的多重人格女性电影:抑郁人妻+风骚浪女+高雅女郎,乔安娜·伍德演技超神,人格转换瞬间无缝对接,奥斯卡影后实至名归;丈夫的刻画笔墨少但有趣,小气暴躁好面子,被浪女人格勾引的旅馆段落实力演绎被撩心理;医生叫名字召唤不同人格出现的处理略粗暴,最后归结到童年阴影惧怕死亡略俗套。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全片简洁扎实有条不紊地递进像一份工整的病历(虽然现实中的病历字并不工整……)黑白影调有种手术台般的凛然素净精神分析和女权是两个核心JoanneWoodward影后实至名归脑补了一下她演林奇的片会很炸裂啊人格的转换vs入戏-出戏vs做梦-梦醒有相通之处话又说回来了闹米早该拿奥斯卡了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全程都在纠结为什么乔安娜·伍德沃德的Jane人格的脸从各个角度看都像GraceKelly,以至于差点忽视了情节欠缺说服力,导演技术不过关,场景毫无层次感,主角造型各种搓,演技根本撑不住,配乐好比像希区柯克偷拳头等一连串问题。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心虚的愉悦”!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影片的整体风格略娱乐化,开篇的“基于一个真实故事”让人带着一种猎奇态度来观影。不过在心理学知识匮乏的60年前,这种电影也是难能可贵的没有把多重人格跟发疯画上等号,也把多重人格对人的这么刻画的入木三分。女主演的很好,各个风格各异的人格之间自如切换。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不伦不类的感觉。开头好几分钟的背景介绍像是在为纪录片做铺垫一般,然而正片中涉及到“精神”方面的部分又显得十分随意并不科学。表演中规中矩,三种人格设定彼此差异太大了,每次换人都是巨变,过分粗犷,感染力不足。叫一声就换人的设定实在槽点太多。 < class="com">08年看过但印象不深了。这次重看,发现是对DID的机制和治疗讲得挺清楚的片子。女演员的表演真实且精彩,不同人格之间的切换的确就是那个样子。但我不确定影片使用的是否是真实案例,因为片中的故事和多数DID患者的现实比起来还是太理想化了。 < class="com">多重人格的描寫就現在看未免失之減化,最後瞬間痊癒也是蠻不可思議的,JoanneWoodward的表演過於依賴肢體的浮誇來突顯EveWhite/Black兩者的差別,斧鑿過重,影像又頗無聊…,2018.10.04 < class="com">人格转换的太快,看的我好尴尬…但演技很厉害,一人分饰三角确实不容易…影片里几乎根本没表医生是怎么治疗的,女主角自己回忆起童年,慢慢解决问题,其实这种病例现在已经越来越多,大多和童年有关,想想也真是挺痛苦的 < class="com">当年在教科书上看到的推荐,时至今日才想起来看,作为57年的电影,女主角演技超赞,剧情其实也还好,有些夸张的成分,随叫随到和三秒催眠什么的,对当事人的困扰好像也没有那么困扰,不过也算是一部不错的片子。 < class="com">早期被文艺化的变态心理学主题,不算成功的电影,但却是分裂人格(自我认同障碍)的成功演绎。多重人格间不能和平共处也不一定就会内斗,最后能统合成主人格算是美好梦想吧。拍成悬疑片会更好,略可惜。
备注:已完结
类型:喜剧电影
语言:荷兰语Dutch
年代:未知
简介:艾斯美因为独特的衣着一直被同学嘲笑,在学校完全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她总梦想着有一天能成名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得到梦寐以求的荷兰最大时尚品牌公司实习生的机会,但因同学剽窃自己的创意,而被派去杂物间。在杂物间她得到许多处理的衣服鞋子,凭借自己的时尚感她将这些废物改造一新,并以利兹的身份在时尚博客上直播。之后偶然参加了时装周,却不小心将压轴服装溅上颜料,艾斯美为了弥补将其处理一番,结果衣服获得高度关注,她也以利兹的身份一举成名。成名之后的艾斯美得到了众人的追捧,是一个时尚宠儿,公司老板也与其合作开了一档直播节目。但好运能一直伴随着她吗?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电影
主演:斯坦利·贝克 杰克·霍金斯 厄拉·亚科布松 迈克尔·凯恩
导演:赛·恩菲尔德
语言:英语 Zulu
年代:未知
简介: 主演:斯坦利·贝克/杰克·霍金斯/厄拉·亚科布松/迈克尔·凯导演:赛·恩菲尔德语言:英语/Zulu地区:英国编剧:赛·恩菲尔德/JohnPrebble类型:剧情/动作/历史/战争/冒险上映时间:1964-06-17 别名:战血染征袍用户标签:英国,战争,非洲,祖鲁战争,英国电影,1964,历史,1960s片长:138分钟imdb编号:tt0058777 本片讲述19世纪末英军在非洲的一处要塞人手不足,但遭到成千上万当地土著祖鲁人的进攻。祖鲁族是非洲最善战的民族,与英军发生激烈交战。英军顽强抵抗,最终以小胜大。 祖鲁战争电影网友评论:< class="com">1964年的英国电影,描述在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39年后,装备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后膛枪和火炮的英军,居然被主要装备的是长矛和牛皮盾的南非土著部落祖鲁人袭击,被杀了1600多人,而一个叫罗克渡口的地方的100多个英军却守住了阵地的故事。由此可见清朝晚期清军战斗力之差,比非洲土著都弱太多了。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8/10。比想像中好,基本无冷场。影片的切入点很规矩,即没反思侵略行径也没丑化土著人或美化杀戮,重点是展现军人(不分敌我)战场上的成长经历及相互敬意从而避开了风口浪尖。也提供了一本祥细战术指南,英兵:集中伤员、三人一组、设牛阵、叠堡垒。祖鲁:试探火力、形成包围、败在给敌人以喘息之机。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4000祖鲁人围攻100英国人的教区。军二代英军长官由于首次战斗无经验,把指挥权交给工程师老兵。和平主义者牧师父女极力要求撤军,被马车送走。装病伤员在战斗中展露战士本色。英军在工程师老兵指挥下凭借武器、战术和勇气取得艰难的胜利。面对胜利,英军长官感到羞耻,老兵说这就是他改行的原因。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我曾爷爷跟沃尔夫打过魁北克战役,我爹跟威灵顿打过滑铁卢战役,哼哼,我是新兵。""我也是新兵。"两个新兵就这样带队抢走了11枚VC,令人发指。MC年轻时真心貌美如花,而且腔调十足,证明要当个指挥官,哪怕是副的,也需要至少喊两天不会哑的好嗓子。此外装逼也很重要,装得比较好的是皇家工兵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1964年,曾经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经历了德国发起的两次挑战后,虽然在美国的帮助下打赢了世界大战,但已经日薄西山,奄奄一息,各殖民地纷纷独立。这时候,英国希望这部电影能勾起国人对往昔的记忆,不忘先辈创业的艰辛,这就是电影不讲之前祖鲁人大败殖民者的故事,反而写现代枪械屠杀落后民族的事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前面的铺垫还是比较的冗长,不过真的开始战斗场面了,就非常的精彩。100个英国散兵游勇对4000个祖鲁战士,英国士兵是训练有素而祖鲁战士也是骁勇善战,对英国士兵的刻画尤其的细腻真挚,约翰.巴里的配乐也为本片增色不少。PS碟的导评做的非常好中文翻译也很到位,改日要仔细在听一遍导评。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一边是抗击侵略的英勇士兵,一边是浴血奋战的坚韧士兵。这不仅仅是两个国家的战争,也是两个文明的争斗,结局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不过,他们都是勇敢的人。虽然是几十年前的电影,没有炫目的特效,但是情节毫不逊于现在的电影,甚至强于它们。 < class="com">①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直到最后出现在天际线,临战紧张气氛逼人而来②在那个年代,排枪交替射击阵型的弹幕屏障也是风头无两③临危受命,一战成名④可以想象清末中西战争的模样:个别战役也许互有胜负,但整个战争不会有第二种结果 < class="com">反映了祖鲁人的勇猛和智慧同时也表现了英国人自己的勇敢和反思,演得最好的自然还是StanleyBaker和MichaelCaine,尤其是Caine,在片中由一个军人世家出生的优雅公子哥转变为真正英勇的军官 < class="com">真实事件改编,虽有过分美化英军的一面,但对祖鲁狂战士们的骁勇善战、悍不畏死的精神,同样也做出了正面的解读。影片场面宏大、色彩极佳,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反应那场发生于19世纪末英军vs祖鲁的电影佳作。 < class="com">4000头擅长唱歌跳舞的祖鲁猩猩vs100名英国绅士,猩猩们跳舞消耗了80%体力、唱歌又消耗了19%体力,所以打仗就剩1%体力了。就算再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各种细节上也瞎改得太离谱了吧 < class="com">04/05年的“世界军事”杂志上也看过这场战役的介绍,红衣军以少胜多,两位指挥官一战成名!将军有战术,有精神,有智慧,有勇敢,贯彻了自己的目标,这才是军人和一个将军应该具有的素质!